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地情文化
东山古韵
2022-03-2410:53:15来源:作者: 陈龙林

在我看来,东山是漳平最有文化底蕴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山,也是我经常探古揽胜拜谒之地。

漳平东山,亦名东关山,在县东郭,是漳平古人讲学读书、供奉文昌帝君、祀典朱文公的文化高地。

东山书院设在东山之阳,乾隆二十年(1755)由广西临桂举人、漳平知县曹钥偕学博薛宸翰、柯玠倡捐清俸而建,其中曹钥捐银400两。书院门堂壮丽、学舍周广,仅士子栖居有房40多间;聘名士、招俊秀,日省而月试,极为用心。还置有学田,汀漳龙道杨景素,知县卫克堉、傅维祖、范廷谋、刘嘉会、王询、李大晋、傅国勷、高若越、蔡世钹,生员蒋振麟、监生陈光球、童生朱依山等先后捐俸置田或拨充学田,田段涉及居仁、感化、和睦、永福四里众乡,租额甚多。整饬书院、延师督课、分俸奖赏均有充足经费。每年一致推荐公正生员董事办理,至年底会众算清,交付次年董事。充足的经费和严格的管理,使得漳平一大批学子在东山书院奋发攻读后考取科举功名。

时人李应鳌作诗一首《东山读书》:

空山寂寂绝尘缘,静悟工夫不入禅。

识得先生真乐处,四时俱是读书时。

文昌阁是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文昌帝君),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的传统建筑。漳平文昌阁原在学宫之中。乾隆二年(1737),知县傅维祖遂移建文昌阁于东山,基筑高台,架屋于上,萃东方之秀气,助阖邑之精华。工成之后,行见科甲蝉联,文风绵远。

朱熹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最有影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世称朱子。他曾任漳州知府,属邑多有祠祀之。漳平明代置县,未有祠,至雍正十三年(1735),知县陶学植、教谕蔡复旦、训导刘芳,率诸生在东山公建朱文公祠。汀漳龙道单德谟撰文为记。该祠不仅春秋祀典,而且每年逢九月十五还由邑士轮值措办朱子诞辰庆祝,以记朱子之功。岁时释奠之余,诸生讲学会文其间,以弘朱子“致知、力行,主敬、存诚”之儒学真谛。

时人李应鳌亦赋诗《朱子祠》一首:

相将肄业此登堂,肃拜先贤一瓣香。

底事寻源塘半亩,举头云影与天光。

古时的东山岩、塔、寺、室林立,是香火旺盛、佛风习习的佛教圣地。

历史最悠久的当数莲花岩。先是元皇庆间(1312—1313)蒋宗海建在和睦里洞岭,并置田108亩。后岩毁,僧移住龙岩报恩寺,清回原田,改建东山,仍名莲花岩。乾隆四十一年(1776),住持僧惠源修。嘉庆十五年(1810),复添左畔方丈,并新筑围墙。光绪元年(1875),莲花岩重修华琴声大和尚塔(漳平市史志室和博物馆联合发掘)。传说莲花岩最多曾有僧人100有余,香火非常旺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莲花岩毁。2011年,经省民宗厅审核批准,为漳平13座合法佛教开放场所之一,弥足珍贵。

旧时莲花岩留有谢章铤的《题壁诗》一首:

莲花岩下订同心,五日登高百感侵。

异地相逢人似燕,好山今日客如林。

百年肝胆拌浊酒,半世蹉跎怨素琴。

未老那堪双鬓白,幽兰笑我碧云阴。

东山塔原是一座佛塔,塔后建有东山寺。明崇祯十一年(1638),漳平知县宋聘采纳教谕、进士何九云关于建塔以解九龙江水势突下、少欠迂回的建言,始命僧人达明于莲花岩高处建石佛塔,并披荆斩棘修路通达。经宋知县、续任万六吉及教谕何九云多年努力,五层佛塔筑造合尖。壁堵雕琢诸佛像及邑中八景图。邑人陈嘉议赞曰“昼则风铎高悬,夜则佛灯四照,望之如卓笔案头,伸指掌上,此人文之瑞也”。何九云于塔后建立佛堂一所,并常在此与诸生讲学。佛堂之右为“沛然堂”、左为“南轩”,分别供士子居住和游人休息;南轩之翼,别为两房,栖息僧人。何九云还置田若干亩,岁入若干稻,收租供给僧人。

东山塔建成后,康熙二年(1663),有惑于形家者,谓塔不利于县,白知县郑琬毁之,众皆惋惜。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县萧震重建,并亲题“焕奎” 塔名,意为“闪亮的文曲星”,东山塔也从佛塔转为兼及文明塔。1969年,福州军区政委周赤萍为防敌特“反攻大陆”轰炸东山塔,进而影响鹰厦铁路安全而拆毁。

泗洲文佛,法号僧伽,为李白的启蒙老师,也是民间启蒙孩子读书的神佛。在东山之腰、莲花岩岭头,旧有泗洲佛土龛,崇祯年间,教谕何九云见此处“长溪在下,俯邑城、榉林两岸烟井”,故“往来东山最爱其胜,为结亭焉”,改建为“泗洲亭”,供游人休息赏景。

在东山之麓,还有明苑马寺卿陈九仞建毓阳岩,年久尽毁。道光八年(1828),知县舒阿芳重建;康熙间,教谕洪楚产慕何九云之德,效仿他在毓阳岩畔建东苑室,置田六十斗,募僧住持祀佛,并与诸生游息讲习其间。此处地静室闲,邑人往往读书其中,确实是隐居修行之所。道光三年(1823),教谕林得震、训导许夔同住持僧志碧重修。另外,康熙五十九年(1720),知县萧震也在东山建天后宫。嘉庆二十五年(1820),绅士公修。

东山是漳平古人阅江览城、沐佛听禅、抒情怀古,常流连忘返的游览胜地。

东山未开发之前,山上荆棘丛生,道路阻塞,只有樵夫砍柴,牛羊践踏,人迹罕至,如灰堆粪壤,没有价值。自明崇祯年间建塔开发之后,“远近游人,遂以不绝”“士女连袂不绝,不二里可至,不嫌其路之遥也”。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登临赏景,吟诗作赋。

四川金堂知县、邑人陈嘉议与教谕、进士何九云等诸友邀游后,即兴写下《何舅悌邀诸友游东山寺限韵赋诗》一首:

渺渺山城一抹烟,始知此处逼诸天。

云霞齐拥孤僧出;日月双擎石塔悬。

突放毫光开宝地;时闻法鼓奉金仙。

群公逸兴原非浅,斗酒吟成诗百篇。

深山古木带寒烟,可是其中别有天。

长者金钱多布施;浮屠铃铎合高悬。

已拼携杖寻山鬼;若个题诗拟谪仙。

作赋登高今日事,知君豪迈在斯篇。

教谕何九云在回答泗洲僧伽大圣“何姓何国”之问时写一首颇有禅味的诗《泗洲亭》:

泗洲大圣本来真,何姓姓何自在身。

若问山亭谁结构,依然居士姓何人。

明崇祯天津兵备道、邑人进士陈六韐,在邀友同游后作《清明雅集东山塔》一诗:

欲与同人好作缘,登临半雨半晴天。

陶归不为初荒径;介隐何须久禁烟。

千眼摩空看漏网;百鳞赴壑听谈禅。

怎能化日分闾井,勿使春风我辈专。

行走在东山,这些文物古迹已被岁月湮灭不见了踪影,但拜阅旧志,思绪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若听到了东山书院传来的琅琅书声;幻见了文昌帝君端坐于文昌阁,默默保佑一方文星高照,人才辈出;看到了邑侯率诸生入朱子祠诚敬祀典,他们肃衣冠、瞻朱子容,志朱子之所志,学朱子之所学。同时,也仿佛听到了莲花岩、东山寺、毓阳岩飘来的袅袅梵音及晨钟暮鼓,一派佛境!见到教谕何九云、洪楚产分别在沛然堂、东苑室诲人不厌与诸生讲学;梦到了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三三两两邀游东山,吟诗作赋,大赞风景这边独好! 

(作者单位系漳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