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说,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不仅要对上面负责,而且要对群众负责,为人民做主。“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他以实际行动为全党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树立了全新的榜样。
习近平刚接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宁德经济总量排全省最末,俗称“闽东老九”,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当地群众对尽快摆脱贫困的期望值较高,但地方经济基础落后,一时难以达到快速发展的要求,加上一些干部、群众的观念也处于“贫困”状态,一些老问题未及时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出现。社会矛盾增多,群众上访骤增,当时宁德的信访量在全省排第一。
1988年6月,习近平一到宁德赴任,就一头扎进了基层,听民声,察实情。第一个月,习近平轻车简从,只带着两三个人下乡调研。第二个月,习近平还是调研,基本是两天一个县,每个县的主要乡镇、村庄都要走一走。就任不到3个月,他走遍闽东9个县,后来又跑了绝大部分乡镇。他每到一个县必先听工作汇报,不提倡念稿子,有多少讲多少;继而调阅当地的县志,深入了解县情;每到一处,必走访村庄、企业、农户。他边走边调查、思考、研究,思绪始终集中在一个问题上:闽东这只“弱鸟”可否先飞,如何先飞。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习近平写就了《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这篇4000余字的文章后来成为《摆脱贫困》一书的开篇之作。
习近平认为,领导干部要主动到基层接访群众,在信访中倾听人民的呼声,了解人民的愿望。1988年12月20日,福建宁德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在霞浦县举办,习近平和地直有关部门领导、霞浦县领导一起接待102名上访群众,受理各种问题86件,其中有12件当面答复解决。有些不能当场解决的问题,习近平就和相关部门说好,哪天、哪个时间,几个部门凑到一起,一次性现场办公,这样,老百姓办事就简便多了。
彼时的闽东,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群众有事上门找政府,跋山涉水、耗时费力。习近平开始思考:有这么多来访群众,应该形成一个规范化的制度,既让群众满意,也让群众好找。他说:“与其群众跋山涉水上访,不如我们干部直接下访,几个干部下去,总比那么多群众上来要强一些。”为此,宁德地委、行署研究制定了《领导干部下基层巡回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分别定出“书记约访日”和“专员接待日”制度,由地委委员和副专员轮流带领地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各县(市)与当地党政领导一起接待群众来访。
“书记约访日”和“专员接待日”制度推出后,闽东的老百姓没想到,在传统的喜庆节日外,他们又添了一个新节——定于每月20日的地县乡三级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各级干部称之为“服务日”“公仆日”,而有的群众管它叫“连心节”。
以深入基层调研为起步,习近平逐步建立“四下基层”机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
“四下基层”制度不仅倡导良好工作作风,也是干部了解村情民意、商讨解决发展难题的重要渠道。“四下基层”提出后,习近平率先垂范,与宁德地委领导轮流带领地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定期到各县接待群众来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和宣传政策,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跑了全区120多个乡镇。
1990年5月,习近平在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指出:“四下基层”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称赞,要继续坚持下去,并注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还要不断探索密切联系群众的新途径、新方法。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习近平进一步提出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的“四个万家”活动,要求改进干部作风,落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四下基层”体现了习近平对人民利益的高度关注,是习近平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