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为了摸清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方面所发生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并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八大作准备,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层面第一次明确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自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到1956年,大规模、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开始对社会发展寄予更高的期望。从1955年开始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到1956年初中央各部委批判“右倾保守”,并在“提前实现工业化”的口号激励下,纷纷要求把15年远景设想和“农业四十条”中规定12年或8年完成的任务,提前在5年甚至3年内完成。同时,中央对农业合作化、私营经济改造等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样,在高层领导之间出现了后来被称为冒进与反冒进的两种思路。而其争论点,就是能否完成较高的计划目标,以及如何评估当时农业合作化、工商改造等工作的速度。从1955年底到1956年春天,为准备八大的召开和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工作。
从1955年12月上旬起,先是刘少奇为准备起草八大的政治报告,分别约请党中央和国务院30多个部门的负责人座谈。接着,从1955年12月21日到1956年1月12日,毛泽东离京考察。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1956年2月中旬至4月下旬,毛泽东每天谈一个部门,又分别听取党中央和国务院34个部(委、办、局)关于工业生产和整个经济工作的汇报。4月下旬至5月2日,他还邀请湖北、广东两省和武汉、广州两市的党委负责人开了四次座谈会。毛泽东把这次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概括为十大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讲话,阐述了数月以来中央进行调查研究的认识成果。这篇讲话,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毛泽东强调:“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这次调查,是我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对经济工作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系统调查,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起到了显著作用,也为开好党的八大提供了指导思想,成为开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在这次调查中,主持中央财经工作的陈云回到故乡上海青浦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与农民和基层干部算细账,他发现由于国家向农民多征购粮食,农民对粮食统购统销有顾虑,出现了缺粮农民买粮、不缺粮农民也买粮的情况。由此,他向中央建议,粮食统购统销实行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毛泽东说,陈云之所以对经济问题懂得特别多,“他的方法是调查研究”。时任中共中央工作部副部长的王观澜到浙江临海等地农村调研。回京后,他给毛泽东写了报告,报告中说:“看了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深感实际生活要比书本上复杂得多,丰富得多”“我们党的许多负责同志,尤其是领导财经工作、领导城市工作的同志,最好也抽出一些时间,到农村去看看”。毛泽东在批示中表示:“为农民算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央此后派出了若干专题小组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为反冒进提供了有力支持。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9月25日,毛泽东在以“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为主题的报告中提出:像党的总书记这样主要的领导人员,要亲自动手,了解一两个农村,争取一些时间去做,这是划得来的;而党的领导机关,“包括全国性的、省的和县的负责同志,也要亲自调查一两个农村,解剖一两个‘麻雀’。这就叫做‘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