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抗日战争复杂局势与党肩负的艰巨使命,中共中央发出毛泽东起草的《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指出:“我党现在已是一个担负着伟大革命任务的大政党,必须力戒空疏,力戒肤浅,扫除主观主义作风,采取具体办法,加重对于历史,对于环境,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具体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在党中央的号召和毛泽东的推动下,中共中央机关及各团体、个人组织调查团深入农村,以问题为导向,对根据地展开了广泛、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大量的、重要的调查研究成果,为党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一些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主动到乡村开展调研活动,其中涌现了许多注重调查研究的模范人物,如朱德、林伯渠、张闻天等。
朱德深入延安西川、南泥湾,实地考察工、农、商各业的情况,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对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发展提出很多真知灼见,这些观点主要体现在他撰写的《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及《参观边区工厂后对边区工人的希望》等文章中,如经过对延安周边工厂的调查,朱德提出了开展“纺毛运动”的建议。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张闻天,组织了“延安农村调查团”,深入陕北、晋西几十个村庄城镇,开展了长达一年两个月的调研,先后写下了《陕甘宁边区神府县直属乡八个自然村的调查》《晋西北兴县二区十四个村的土地问题研究》《米脂县杨家沟调查》等一批有影响的调研报告,并总结写成给中央的报告《出发归来记》,这些报告受到毛泽东高度重视。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先后到甘泉、富县、安塞、志丹等县进行调查研究,指出了甘泉、富县存在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政府工作的若干意见,根据对安塞、志丹的调研写下了《农村十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部长李卓然带领调查组,走访了固临县的3个区、4个乡、12个村,形成了10余万字的《固临调查》。中央调查研究局第四分局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搜集了772万字的资料,编印了81.5万字的材料。
这些调查研究报告翔实记录了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为党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可靠而丰富的资料,对当时党中央正确制定政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全党范围内以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风气。经过调查研究而形成的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各抗日根据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中央调查研究局第四分局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土地租佃条例草稿》《土地登记办法及说明》《土地所有权条例及说明》等文件。
延安时期,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使全党对于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统一了全党的思想。随着调查研究的持续开展和延安整风运动的深入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渐在全党确立,调查研究成为全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