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是党在严峻革命形势下开展的一次具有典型意义的调查研究,科学地回答了在国内革命战争的环境下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性问题,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深刻诠释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一重要论断,树立了共产党人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
有力地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毛泽东在才溪乡的细致调查,对才溪乡在苏维埃政权巩固、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梳理,全面总结了才溪乡的工作成绩和经验,用充分的证据回答了根据地建设是否必要、经济建设是否可行的时代之问,有力地批驳了机会主义者的种种错误论断,澄清了党内的某些错误思想;充分肯定了只有发展生产、发展经济,才能发展苏区,只有充分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动员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支援革命战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领导苏区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为中央苏区基层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决策依据。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把才溪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提升、推广,提出了“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前提” 的工作方针。
科学地证实了中国革命的道路理论。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期,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中国革命究竟应该怎样进行,亟待中国共产党人作出回答。毛泽东到上杭才溪调研,就是为了进一步探求“要不要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能不能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怎样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等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的答案。在《才溪乡调查》中,毛泽东系统地总结了“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的政权建设、扩大红军、经济建设、拥军优属、支援前线、文化教育等模范事迹,“号召全苏区几千个乡一齐学习这几个乡,使几千个乡都如同长冈、才溪、石水一样,成为争取全中国胜利的坚强的前进阵地”,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伟大真理,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实践基础,更加坚定地坚持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成功地探索了民主建政的治国方略。才溪在基层政权建设方面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民主建政的重要成果,树立了中国农村民主建政的一面光辉旗帜。通过调查,毛泽东发现才溪等乡村地方苏维埃组织建立的制度,“依靠于民众自己的乡苏代表及村的委员会与民众团体在村的坚强的领导,使全村民众像网一样组织于苏维埃之下,去执行苏维埃的一切工作任务”“使苏维埃与民众的关系更加密切,将使一切苏维埃工作的执行得着雄厚的力量”“这是苏维埃制度优胜于历史上一切政治制度的最明显的一个地方”。正是通过才溪乡调查,毛泽东初步摸索出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开展民主建政的独特路径,解决了在局部执政地区如何建政的问题,从而回答了红色政权怎样才能生存巩固发展这一重大问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建政学说的一大发展。
典范地树立了群众路线的光辉样本。毛泽东的才溪乡调查从调查的目的和问题到调查的对象和方法,无不体现着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坚持轻车简从,走村入户、访贫问苦,在百姓家里嘘寒问暖,在田间地头一同劳作,在座谈会上推心置腹,让群众敞开心扉、知无不言,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才溪乡调查不是一次普通的社会调查,它延续了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契合了毛泽东贯彻和坚持的“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写照和光辉典范。
彰显了党注重调查研究的求真务实作风。毛泽东的才溪乡调查,清晰地体现了毛泽东做调查研究工作的鲜明特点:满腔热忱,亲力亲为;眼睛向下,深入群众;准备充分,善问好学;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等等。可以说才溪乡调查是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写照。《才溪乡调查》包括基层政权建设、扩大红军、经济生活、文化教育等七个部分,全面且具体地概括和描述了当年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才溪的实际情况,整篇文章文字质朴、毫不粉饰矫作,是以一种求实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深入的作风形成的调查研究报告。因此,《才溪乡调查》历久弥新,闪耀着真理和时代的光芒,为全党的作风养成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