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红色资源
实事求是的样本
2025-10-1017:00:38来源:作者:

毛泽东于1933年11月到才溪做的第三次调查,是他在中央苏区的最后一次社会调查。因为这次社会调查是带着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要直接为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依据的,所以它有别于其他的调查研究,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在才溪乡调查中,毛泽东运用了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总结的方式方法,采取实地走访、开调查会、典型调查、科学分析、抽样调查与总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才溪乡调查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调查研究的思想精髓和务实作风,成为毛泽东社会调查中的经典之作。

轻装简从,亲力亲为,深入基层民众。毛泽东一贯强调:调查研究要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调查期间,他既没让当地领导陪同,更没搞任何仪式,就按照事先草拟好的调查大纲,直奔主题,紧张工作。两张四方桌,三四条双人五尺凳,一条木马凳,一盏马灯,这就是调查会会场的陈设。毛泽东先是在区政府召开座谈会,了解总体情况,然后召开工人代表、贫农代表、耕田队长代表等分别参加的一系列调查会,进行分类调查。调查会上,毛泽东置身于群众中,与大家平等相待、推心置腹、坦诚沟通。在毛泽东的感染下,与会群众敞开心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使调查达到预期效果。

关注民生,心系民众的冷暖温饱。关注才溪人民群众,关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是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的一个重点。在调查中,毛泽东细致到关心群众有没有柴烧、有没有房子住,米价盐价贵不贵,小孩读书有没有学校,生病怎么治,甚至木桥太小,行人会不会跌倒,要不要修理等,一切关乎人民群众生活的问题,事无巨细,一一过问。每次的调查会都要询问群众:“日子过得好不好?政府有没有优待?有哪些照顾?生产、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他在调查中详细对照物价的变化情况,了解农民每年有几个月能吃上 米饭,每年能否做新的衣服,每月吃多少盐,以第一手的真实数据反映人民群众参加革命后民生的改善状况。

及时总结,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发现首创、及时总结、树立典型、大力推广,这是毛泽东调查研究的清晰逻辑。在调查报告中,毛泽东不吝笔墨,对才溪人民予以高度赞赏,称才溪乡的选举是苏区选举运动的模范;记录下评价才溪乡人民发明的各种合作社为“第一好”的舆论;称才溪乡扩大红军“成绩最好”;称才溪乡“经济上的组织性进到了很高的程度,成为全苏区第一个光荣的模范”。同时,他又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及时总结经验,上升为一般的理论,以指导苏区建设新的实践。才溪乡调查一结束,毛泽东就将才溪乡调查材料整理成册,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议材料印发给与会代表学习。在会上,毛泽东对才溪乡等地的苏维埃政权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了详细的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正确主张,并称才溪乡为“全苏区第一个光荣的模范”和“争取全中国胜利的坚强的前进阵地”,号召全苏区向才溪乡学习、努力造就更多像才溪乡那样的苏区。随着《才溪乡调查》的发表和毛泽东的公开宣讲,本来就已被誉为“中央苏区模范乡”的才溪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苏区各地纷纷组团到才溪参观学习,才溪成为全苏区学习的模范。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