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4月10日,中共中央给福建省委的指示信中同意了福建省委报告中提出的建议,决定将福建红军学校“收归中央办理”,将该校改名为“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同时明确地指出举办这期红校的目的是“造就排、连长人材”。5月30日,闽西《红报》(第23期)发布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后又称中国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招生通告,招收140名学员,并具体规定了考试科目与日期。中共中央还同意军校扩大学员招收范围,由各省派人前往学习,还决定派军事、政治教育人才前来任教。校址仍设于龙岩城省立第九中学内,校长蔡升熙(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未到职,后改为贺沈洋)、政委邓子恢,贺沈洋(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主持学校工作,左权(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任教导长,李中沸(曾留学苏联)、阮啸仙任校务主席,谭希林(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为军事教官,张耕陶为政治教官。从红四军抽调有实战和练兵经验的干部担任区队长,老战士带领学员训练。当月军校招生,规定报考资格为18—24岁的青年,必须是忠实勇敢、无反动行为、对革命有深切认识者,粗识文字、有活动能力者,身体强健、无传染病者。军校面向社会招生,由各县、区、乡苏维埃政府选送,在闽西各级政府军事部均设有报名机构,上海、香港等地的党组织也推荐青年报名。
中共闽西特委还发出通知,要求各县在9月1日以前,全闽西要调去3000个同志(党员)加入红军学校学习军事,加强红军党的领导。学校原定招生140名,学员经体格检查和革命常识口试合格后方可入学,学习期限4个月。由于根据地人民支红情绪高涨,报名青年很多,首期招生就突破指标达200多名。1930年8月2日(原定8月1日开学,因雨延至次日上午)该校举行开学典礼。学员增至500多人,全校编1个纵队3个区队,每个区队编3个班,统一着制式军服,每人持有步枪。学员主要是来自主力红军中的排长、连长。军校注重学员的人生观教育和军容风纪教育,政治课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运动史、红军中的政治工作等,军事课有射击、野战、巷战等。学校参照黄埔军校和苏联陆军大学的课程设置、训练,实行极为严格的军事操练,坚持每天学习军事常识、作战原则以及队列教练、山地作业,而且边参加战斗,边学习政治军事。如出现个别无法适应紧张训练生活的学员,劝其退学。由于红军战士大多数出身于贫苦的工农家庭,不识字的占大多数,部队采取“能者为师”、互教互学的方法,按照文化程度高低穿插搭配编组,以文化水平较高的政工干部、军事干部为教员,开展随营学习。
1930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提出:“红军中要有计划地办理军事政治学校,专门训练红军的干部人才,每军应有随营学校,每特区应有较大的红军学校。”10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央苏区要办一大规模的红军干部学校,各特区也要办较小的军事政治学校。”
1930年11月,刘伯坚进入闽西苏区,奉命负责整理闽西红军学校。闽西红军学校扩大招生范围,上海、厦门、赣西南、东江各地都要招生。
这时,闽西党组织根据中央指示,决定闽西红军向东江发展。为加强闽西新十二军的领导力量,红军学校第一期学员提前于11月结束。在毕业典礼上,学校负责人贺沈洋勉励学员们离校后应该积极地到广大群众中去,到红军中去担任基层指挥员或回县担任军事领导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学习革命的理论,发挥骨干作用。在学期结束前,学校常委和中共闽西特委曾召开联席会议,决定继续举办第二期,并总结了第一期办学经验,对下一步工作作了详尽的安排,比如经费的筹办、招生名额的分配、学员的资格要求等等。同时将情况向中央作了报告,随即发出了招生通告。但以后由于蒋介石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以及闽西形势的变化,举办第二期的计划未能实现。
1930年12月11日,闽西苏维埃政府发出第九号通告,决定在各县招收学员200名参加第一分校第二期的学习。后因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杨逄年旅占领龙岩,该军校停止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