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编研论述
大池红军学校
2025-09-1218:22:54来源:作者:

1929年3月14日,红四军首次入闽,攻占闽西长汀城后进行整编,以军官教导队为基础在长汀举办红四军随营学校,各纵队均成立了教导队,红四军前委秘书长江华等干部担任教员。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决定“建立和扩大闽西红军,开办红军学校训练干部人才”,并充分利用红四军所拥有的军事教学资源,开始创办红军学校。

1929年11月底,红四军从东江返回闽西后,决定将红军随营学校设在龙岩县大池(今新罗区大池镇)。12月初,为适应战斗需要,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在邓子恢领导的中共闽西特委的配合下将在大池的红军随营学校改为红军学校。学校编为总队,石迟峰任总队长,谭希林任副总队长,邓子恢任党代表,校长及政治委员仍由朱德、毛泽东担任。红四军前委拨款2000余元办学,当地老百姓积极提供办学场所,校址设在龙岩县大池(今新罗区大池镇)。

学校主要为闽西训练从事武装斗争的干部。对各地、各部队选送的人员,经入学考试,正式招收150名左右学员入学。学校把这些学员分为3个区队。一区队队长王崇礼,二区队队长叶灿,三区队队长谭希林(不久谭希林升任校长,三区队队长由曹福海继任)。3个区队长都兼任教官。每个区队下设3个班,每个班有十四五人。班长都是红四军派来的骨干,副班长由学员担任。

1930年4月,刘亚楼经过严格的分级考试,以门门优秀的成绩毕业,被分派到红十二军第三纵队第一营第二连任连长。

据开国中将刘忠晚年回忆,1929年12月,还是赤卫队员的他率才溪乡17人到此学习。在这里学习3个月,他的普通话水平得到提高,射击成绩更是名列全校第一,毕业后被派到红十二军一〇三团工作,任排长。

大池红军学校是闽西创办红军学校的历史见证,也是我军军校教育的发源地之一;是军地双方共同举办、有着固定场所的“中央苏区第一所红军学校”,是培养和提高基层干部的重要基地。红军学校的建立,使得红军部队的教育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规化道路,红军学校成为我军早期干部成长的“摇篮”。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