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建好长汀、宁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深化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阐释”。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市委党史方志研究室紧扣《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挖掘研究以长汀为重点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龙岩段)系列革命故事。本期推出第五篇《一盏马灯九十多年的讲述》。
马灯是一种以煤油作灯油,再配上一根灯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可以手提的、能防风雨的煤油灯。
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博物馆的时光长廊里,一盏高约34厘米,宽18.5厘米,重431克布满铁锈的马灯正以静默的姿态一直讲述着九十多年前的烽火岁月。虽然通体锈蚀严重,却承载着一段沉重而辉煌的历史。
何叔衡牺牲前使用的马灯
这盏马灯的主人何叔衡,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他在党的早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光阴腐蚀了马灯的铁质框架,却抹不去灯柄上几道深浅不一的指痕——那是1935年早春,何叔衡在闽西山林间留下的最后印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撤离根据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面对日趋恶劣的斗争环境,何叔衡年老体弱,中共中央分局决定让他暂时留在根据地,一方面进行身体休养,另一方面协助地方政府工作。
1935年初,何叔衡和瞿秋白、邓子恢等一批中央领导同志从江西瑞金向福建长汀四都区琉璃乡小金村转移。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危急时刻,这支队伍遭遇了极端险境。面对“白色恐怖”的严密封锁,为确保队伍安全,他们只能在白天藏身于深山密林,等到夜幕降临再摸黑前行。
时值寒冬未尽、早春已至的交替时节,天气依然寒冷刺骨。年近花甲且深度近视的何叔衡行动尤为艰难。每当队伍需要转移时,战士们总会点燃那盏全队仅有的“美最时”牌马灯,由这位革命长者手持引路,众人紧随其微光在漆黑山林中穿行。这盏跳动的灯火,既照亮了前行的险径,更映照出革命者逆境求生的坚定信念。
2月24日凌晨,经过多日昼夜兼程的红军护卫队在暴雨中强渡汀江,抵达水口乡小迳村,护送队长决定再次休息片刻,煮点东西等天黑再走。此时,国民党保安团钟绍葵部的一个营发现了他们的行踪,团丁们倾巢出动,将红军护卫队团团围住。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红军护卫队匆忙建立防线,并掩护何叔衡等同志向后山撤退。由于敌人四面包围,红军护卫队伤亡过半,在敌强我弱、四面受敌的情况下,大家决定分散突围,到永定找张鼎丞的部队。
何叔衡在邓子恢的带领下突围后,翻越崎岖山路,走了七八里便实在走不动了,只能由警卫员扶着或背着走。听着敌人的吆喝声、叫骂声、枪声、脚步声越来越近,何叔衡说:“子恢,你们走吧,我实在走不动了,不能拖累大家。你们快走,我会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说罢,他举起手枪对准自己的头部。邓子恢眼明手快,一把夺过手枪,抱住他说:“千万别这样,无论如何,我们都会保护你的。”
何叔衡无奈地点了点头,两个警卫员架着他艰难地继续走。走到一个山崖,何叔衡猛地推开警卫员,提着马灯,纵身跳下山崖。“哗……哗……”一阵树枝的响声,引得团丁朝悬崖下冲去——何叔衡用自己的生命掩护同志们脱离了虎口。
何叔衡跳下山崖后,受伤昏迷在一片稻田附近,被敌人发现。不久,苏醒过来的何叔衡用尽全身最后的力量,抱住敌人搏斗起来。两颗子弹射进了他的胸膛,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1975年,何叔衡的两个女儿何实嗣、何实山,千里迢迢来到梅迳村祭奠先父英灵,全村男女老少涌到纪念碑前悼念。原福建省苏维埃政治保卫局护送队员严必书老人颤抖着手,将这盏当年在何老遇难处找到的马灯交给何老的女儿。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始终缅怀何叔衡烈士,1964年1月在龙岩市长汀县濯田镇梅迳村羊角溪边建成何叔衡烈士死难处纪念碑,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为纪念碑题写了碑文;1992年2月为保护纪念碑,修建何叔衡烈士死难处纪念亭,2020年对纪念亭周边台阶、柱子等进行修缮及绿化完善等,作为福建省级烈士纪念设施,由长汀县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管理。
何叔衡死难处纪念亭
灯光虽逝,火种永存。这盏马灯,不仅见证了何叔衡的英勇牺牲,也成为了何叔衡精神的传承。它代表着共产党人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精神。它将继续照亮新时代的长征路,见证着红色基因在闽西大地代代相传。
(执笔:中共长汀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钟娟娟
长汀县博物馆李鸿)
参考资料:
1.龙岩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龙岩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主编:《何叔衡: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摘自《闽西英烈风采(二)》;
2.王其森、康模生主编:《为苏维埃流最后一滴血》,摘自《长汀革命故事》,鹭江出版社,1992年版;
3.《何叔衡用生命点亮的马灯照亮后来者的前行之路》,《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2023年01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