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闽西客家人亦称“端阳节”“五月节”,是闽西地区由春入夏的临界节。闽西客家有所谓“吃了五月端阳粽,棉袄(棉被)可入笼”的民谚。同时,端午节与闽西客家人特别重视、特别看重的九月初九重阳节一样,是农闲期间可以尽情、尽兴地欢度的一个重要的传统佳节。
从四月底开始,闽西客家人就开始筹划过端午节了。人们要抽空上山采摘包粽子的粽叶,还要采集葛藤、菖蒲、艾叶等晾干备用,经济稍好的人家要为孩子们添置夏衣。五月初三开始,人们就忙于包粽子、煮粽子,杀猪宰羊、捕鱼、宰杀鸡鸭鹅兔等。
《临汀汇考》载,汀州“端午悬蒲艾及葛藤于门,以辟邪疫”。节前初四,人们要在自家大门上挂上葛藤、桃枝、菖蒲和艾叶草以避邪避祸。这一风俗据说源于唐末黄巢起义,当时黄巢义军征战赣闽边境,杀戮颇多,人们纷纷遁入山林。端午节前夕,宁化石壁有一妇女携二幼童逃难,背上背着年龄较大的,手上牵着年龄较小的,艰难前行,路遇黄巢,黄巢见状疑之,驻足询问,妇女答道,听说黄巢义军烧杀劫掠,不得已携子、侄逃难,背上的孩子是侄儿,父母已双亡,恐丢失或遇害,断了其香火;而牵着的是自己的儿子,受苦受累也不要紧。黄巢顿感其诚,嘱其不用外逃,回家挂葛藤于门上,义军将保证她家免遭侵害。妇人急奔回村,在家门前悬挂葛藤,并告知村人仿效。后来,黄巢义军果然对该村秋毫无犯,该村遂被称为葛藤坑,于是,端午节悬葛藤习俗至今在闽西各地流行。
乾隆《汀州府志·风俗》卷八记载:端午“午时采百草煎汤沐浴,云祛百病”,客家地区端午节的中午,人们多以菖蒲、艾草等草类煮水以浴,相传可“祛百病”“辟恶气”,浴毕以雄黄酒点涂头顶、太阳穴、心窝、肚脐及掌心等部位,每人还要喝一口用鱼腥草等草药煎汤配雄黄泡成的雄黄酒,以避此时已苏醒活跃于房前屋后、山路田间的各种毒蛇。
五月初五当天,儿童要穿新衣,佩带香囊、菖蒲根及艾叶;大人们拜完神,大家就可以吃粽子;午饭之后,有些河边大村镇开始赛龙舟,更多地方则由于溪河条件不具备或无力筹办龙舟赛而开展游泳活动。于是,无论男孩女孩,均首次被允许结伴到小河去游泳,去时可带上粽子到河边争相投入河中,谁家的粽子入水溅出的水花更大,则表明谁家的粽子包得好,得到河神(一说屈原)的笑纳。据说赛龙舟和投粽子都为纪念战国时伟大诗人屈原而起,屈原于汨罗江殉国后,楚人竞相划船救之,后人则以此俗祭祀他,客家地区也不例外。据明《汀州府志》载:“端午以角黍、桃印相馈,饮菖蒲雄黄酒,缚艾为人,朱书符篆,以辟不祥。”清《长汀县志》亦载:“五月五日,悬蒲艾,制桃印,绘天师像,造角黍相馈,饮菖蒲雄黄酒,缚艾为人,朱书符篆,以辟不祥。童子佩香囊,挂虎爪,午刻取虾蟆,刺取胆汁,和熊胆、麝香制之,为药,疗疮颇效。乡村竞渡,城市或用小艇游河,观者杂沓,亦盛事也。”民国《上杭县志·礼俗志》卷二十:“稚幼系香囊,悬艾虎,亲党交相馈遗。……外氏以扇及香囊赠其甥孙。”可见,在明、清时代始,闽西客家的端午习俗已经很丰富了。
闽西客家地区虽然溪河纵横,但大多水流湍急,险滩乱石密集,因此,除汀江及其几条较大的支流两岸为数不多的较大集镇在端午节期间举行龙舟赛外,大多数地区只能以竹排竞渡或跳水漂流代替。届时,各村镇的男男女女,纷纷到附近溪河里或撑竹排竞渡,或驾木舟漂流,或深潭跳水,或顺流放滩。
端午节中午,闽西客家妇女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上山采集中草药茶。一类是解暑消渴型,即客家人待客时常谦谓之“粗茶、淡饭、薄酒”中的“粗茶”,其主要原料是客家地区满山遍野随处可见的枫叶、暑仙甘叶(草本)、枇杷叶、石榴树叶、高山茶叶等等,既可选用其中的一、二种,也可选用多种,洗净晒干后,混合而成。这类“粗茶”实际上是客家人的“大碗茶”,是客家人家常备的既可自饮也可待客的茶水。旧时客家人贫困,买不起“细茶”,而这种自制的“粗茶”则无需花钱,且甘甜生津,能解暑消渴,自然比白开水好喝。因此,许多客家人常年饮用这种粗茶。家庭主妇每天清早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洗净砂锅和大茶壶或大茶钵,煮好一锅粗茶供家人或来客一天饮用。客家地区茶亭或寺庙、路边店供路人饮用的也是这种“大碗茶”。第二类是清热解毒型,客家人称之为“凉茶”,主要采集野生中草药如茅草根、麦冬、金银花、野菊花、金钱草、鱼腥草、满天星、黄鸡脚等等,这类“凉茶”也是既可以选用其中一、二种,也可选用多种;而且,既可以即采即用,也可以洗净晒干备用。这类“凉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既可防病又可治病。客家民间常用这类“凉茶”防治中暑、腹泻、头痛肚疼、发寒发热、长疔生疮、耳鸣目赤等常见病和多发病,效果很好,为客家穷苦人家节省了许多医药费。
客家中草药茶虽然选料不一,但采集时间却很有讲究,尤其是第一类粗茶“大碗茶”,其采集时间一般是春夏之交万木葱茏时期,尤其是每年端午节那天中午以后上山采的原料为最佳原料,客家人称之为“午时茶”。客家谚语有云:“午时茶好做药”“午时茶,胜过洋参鸭”。客家人相信,喝了端午节采摘的“午时茶”,可以消除百病。因为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靠这类“粗茶”“淡饭”顽强生存、披荆斩棘、创家立业的。
端午节后的初六至初十期间,是客家人走访亲友的时间。男人们聚在一起,喝酒品茶,将家中仅存的春节前酿制的上等黄酒(糯米酒)彻底收拾干净,因为端午之后,必须等到七月半或中秋节才能再度欢聚、开怀畅饮了,而到那时,夏收夏种已经结束,新粮酿制的美酒又可开坛。妇女们则一般携儿带女回娘家稍住几天,与父母及兄弟姐妹畅叙自正月阔别以来的思念之情,倾吐几个月来的劳累与辛酸,憧憬夏季的丰收、乃至秋冬岁末的家庭建设蓝图,浓浓的亲情充溢其间。
客家人作为汉民族的一个民系,其端午习俗与中华大地各汉族支系应是大同小异。但闽西地区由于“环境皆山”“崇岗复岭,深溪窈谷”,且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雨量充盈,尤其在端午节前后,正是初夏暴雨降临之时,因此,闽西客家的端午节习俗,透露出更多的山水气息。人们的各种活动,包括竞技游艺劳作和节日习俗,都无不明显地表现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融洽,其健康文明,格调高雅,文化品位高等特征,也许是其他地区所望尘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