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重点著名历史人物深入研究宣传【1】“爱国是华侨之天职”——杰出侨领胡文虎先生爱国系列故事
2025-03-2809:27:51来源:作者:张镜宏  林添茂  钟杰


杰出侨领胡文虎先生原籍龙岩市永定区下洋镇中川村,1882年1月16日生于缅甸仰光,儿童时代曾返乡永定四年接受教育,1954年9月5日在美国檀香山病逝,享年72岁。胡文虎在华侨社会和中国内地德高望重,历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福建省建设委员、香港客属崇正总会会长、南洋客属总会会长和永定侨育中学董事长等职务。他是华侨企业家、报业家、慈善家,被称为“万金油大王”“报业巨子”,其“爱国是华侨之天职”成为一代名言。

胡文虎是蜚声海外的“万金油大王”。胡文虎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吃苦耐劳,白手起家。其创业之路充满艰辛,为了谋求父传药业的革新与发展,历经多次挫折后,采择祖国传统医学及印度、缅甸古方,最终成功研制出以“虎标万金油”为代表的虎标良药,畅销全球。胡文虎和胞弟胡文豹凭借卓越的商业才能缔造了庞大的商业帝国。

“博施众济,造福桑梓”。胡文虎爱国爱乡,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和民族振兴,“以天下之财,供天下之用”,在祖国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捐资兴办公益事业,捐款总额达3000多万银元,成为当时个人捐款最多的华侨之一。仅1935年他即宣布要在祖国各地兴建1000所小学(其中福建100所),捐献300万银元。到1938年已建成300余所,后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影响,千所建校计划未能完成。

胡文虎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报业巨子”。胡文虎志向高远,先后创办近20种中英文报纸,构建起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传播新闻、推广中华文化为宗旨的星系报业,影响深远,开创了南洋中西各报的新纪元,在世界报业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胡文虎积极倡导“宣传抗日救国”“为抗日努力”“兼为民族之喉舌”的办报宗旨,《星洲日报》等星系报被誉为“特别响亮的宣传抗日的号角”。

胡文虎倾囊捐助抗战事业,对中国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1941年2月22日以《华侨巨子,胡文虎抵渝》为题,对胡文虎乐善义举、义助抗战给予了高度评价:“二十年来慷慨输将,或办公益,或作善举,或助建设,或资抗战,达千余万之巨。抗战以还,胡氏付资于义捐及公债者达数百万元……”。在抗日战争期间,胡文虎为华侨个人输捐之最多者。

购买公债,支持祖国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文虎三次致函中南军政委员会,表示拥护人民政府,1950年通知广州永安堂认购中国人民胜利折实公债2亿元(旧人民币),1951年又特派胡梦洲回国购买公债3亿元(旧人民币)。

胡文虎为推动全球客家人的团结与发展,以极大努力扶助客家社团的创办与发展。被誉为客家人“奥运会”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就是由他创办的香港崇正总会于1971年发起的。

1751108966595630.png

1949年,胡文虎摄于香港启德机场。(永定区博物馆供图)


“爱国侨领,汉史留芳”。胡文虎用一生践行“忠于国家为先”“爱国观念不敢后人”的诺言,从而成为爱国华侨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对胡文虎爱国爱乡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1994年8月,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同志为胡文虎纪念馆开馆暨胡文虎基金会成立亲笔题词“博施众济,造福桑梓”。1996年5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革命老区永定开展振成楼保护、下洋镇侨育中学华侨捐资办学等调研时,专程参观了胡文虎纪念馆,详细地了解爱国侨领胡文虎爱国爱乡的感人故事。2007年5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向胡文虎先生诞辰125周年纪念大会发去贺信,称赞胡文虎是“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人,“相信这次活动对弘扬老一辈华人华侨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推动海内外朋友的交流都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注:来源《客家》2007年第4期)。

爱国精神世代传承。胡文虎爱国精神内涵主要包含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创业精神;心系民生、乐善好施的高尚品德;爱国爱乡、造福人类的博大胸怀等三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以胡仙博士为代表的胡氏家族继承胡文虎的事业。1993年,成立了胡文虎基金会,至今在国内捐资兴办学校等社会公益事业已达1.6亿元。2017年9月,位于胡文虎家乡永定下洋中川的胡文虎纪念馆被确认为第五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新时代大力弘扬胡文虎等华人华侨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社会各界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凝聚起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新的力量。


故事之一:“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           

翻开厚重的革命历史篇章,闽西永定享有“红旗不倒之乡”的美誉,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到福建省委工作后,时任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下基层的第一站就选在革命老区闽西,闽西第一站则选在永定。

1751108991499747.jpg

位于永定区下洋镇中川村的胡文虎纪念馆。(永定区博物馆供图)

1996年5月2日上午,习近平同志带领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时任龙岩地区行署专员游宪生,龙岩地委委员、永定县委书记黄坤明等陪同下到永定调查研究,并专程参观了胡文虎纪念馆,详细地了解爱国侨领胡文虎爱国爱乡的感人事迹。

此前的1994年8月,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同志应邀为胡文虎纪念馆开馆暨胡文虎基金会成立亲笔题词“博施众济、造福桑梓”,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华侨工作、慈善事业的重视和关怀。

胡文虎纪念馆地处下洋镇中川村。20世纪40年代末,胡文虎结合中西建筑风格,在家乡建造以兄弟二人名字命名的虎豹别墅。该别墅由砖木结构而成,外圆内方,前低后高,三层楼房,形似下山老虎,占地2730平方米。1983年,国家落实政策将胡氏家产归还胡氏家族后,胡文虎基金会先后两次拨款478万元,对永定虎豹别墅进行修缮。1994年,胡文虎女儿胡仙博士代表胡氏家族将永定虎豹别墅捐献给永定县人民政府,开辟成胡文虎纪念馆。

习近平走进纪念馆,认真听取导游讲解。展厅内一幅幅记录胡文虎不同时期爱国爱乡的珍贵图片,一件件与胡文虎生平相关的展品,都深深吸引了习近平的目光。在反映由胡文虎创办、力主抗战的《星洲日报》《星岛日报》《星光日报》《星华日报》等星系报的图片前,在反映抗战时期胡文虎与日寇进行顽强斗争的图片前,在反映胡文虎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的图片前,习近平都驻足观看,不时向讲解员和当地干部询问有关情况。

参观胡文虎纪念馆之后,习近平同志前往侨育中学调研,了解华侨捐资办学等情况。侨育中学是一所在中国共产党支持下于1939年以华侨名义创办的进步学校。胡文虎是学校董事会首任董事长,多次捐出巨款达数百万元,为侨育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胡文虎纪念馆如今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华侨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9月入选第5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2007年9月22日,由龙岩市政府和福建省政府侨务办公室共同举行的胡文虎先生诞辰125周年纪念大会在龙岩市隆重举行。在纪念大会举行之前的5月16日,当时在上海工作的习近平同志向胡文虎之女胡仙女士发去贺信,信中写道:“老先生长期飘居海外,却始终心系祖国,热心社会公益,致力慈善事业,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令人敬仰。相信这次活动对弘扬老一辈华人华侨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推动海内外朋友的交流都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无疑是对杰出爱国侨领胡文虎热爱祖国和奉献社会的最高褒奖。

故事之二:儿童时代返乡播下爱国的思想种子         


胡文虎的父亲胡子钦因家境贫困,1861年左右只身从永定下洋中川出发,途经茶阳、潮阳,抵达汕头港口,乘坐帆船远渡重洋,辗转到达缅甸仰光,开启了侨居异域的艰难岁月。他以行医为生,穿梭于街头巷尾和山墅乡村。

1751109012885201.jpg

1892年,胡文虎10岁时返乡4年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图为胡文虎家乡永定下洋中川。(下洋镇供图)

由于南洋气候炎热,阳光强烈,当地居民容易中暑、头晕、疲倦,而胡子钦从国内带来的一种中药成药“玉树神散”,清凉解暑效果颇佳,因而很受欢迎。胡子钦逐渐积攒了一些资金后,在仰光广东街偏僻的644号开设了一片中药店铺“永安堂国药行”。由于胡子钦生性和善,收费合理,医术精湛,赢得了当地华人及土著人的信赖和尊敬。胡子钦在仰光定居后,娶潮州客家籍华侨李金碧为妻,育有三子:长子胡文龙18岁早逝,次子胡文虎,三子胡文豹。

胡子钦少年时代曾在私塾接受教育,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而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他定居缅甸仰光后,依然执着地追求中华文化,不忘对祖国与故乡的深切热爱和眷恋。在行医闲暇、茶余饭后,胡子钦经常给孩子们讲述祖国和故乡的山水风情,讲述自己孩提时代的见闻与故事。他喜爱祖国的书法艺术,经常提笔练字,写得一手好字。位于新加坡永安堂总行的匾额“永安堂”三个雄浑苍劲的字,便是他留下的墨迹。

胡文虎童年聪慧过人,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当地华侨私塾接受国学教育。1892年,当胡文虎长到10岁时,胡子钦特地送他回到故乡中川,让他亲身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牢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无论走到哪里,根永远在中国。

胡文虎虽然出生在缅甸,但是儿童时代回到故乡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以及身为客家人的父母对他进行的家庭教育,对他一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例如,他宣称“天下客属一家”,要求家人说家乡客话,直至1950年68岁时还不忘为《香港崇正总会三十周年纪念特刊》作序,总结客家精神具有“刻苦耐劳”“刚强弘毅”“劬勤创业”“团结奋斗”四个方面的内容。他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他乐善好施,博爱为怀,兴建医院,创办学校。他崇拜民族英雄,倾力抗日救国。他创办中英文报纸,宣传和推广中华文化,希望借此让洋人“看看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从中受到教育”。

在故乡的四年里,胡文虎每日往返于中川至科名里的乡间小路,不仅领略了家乡的山水之美,也体验了父老乡亲的人情之善。

胡文虎生性好动,十分顽皮,以至于经常逃学,教师换了好几个。但是他十分喜爱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名著,最崇敬这些故事里讲义气的英雄人物。忠孝仁义等中国传统思想对胡文虎的影响极为深远。他的伯父知道后,语重心长地对胡文虎说:“你将来是要做宋江那样讲义气的人吧,可是你现在不好好读书,将来又有什么用呢?”胡文虎听后深受触动,此后开始发奋读书。

胡文虎在家乡的四年,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难忘、最为珍贵的儿童时代。他不仅养成了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还培养了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意识的思维方式。家乡的秀丽山水、淳朴的客家民风民俗,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爱国爱乡的思想种子。

故事之三:光大传统中医缔造商业帝国               


1896年,14岁的胡文虎应父亲胡子钦的函召,从家乡永定下洋中川返回缅甸仰光,在“永安堂”习商,开启了一条崭新的人生之路。胡子钦亲自传授胡文虎中医脉理和药物知识。经过多年的熏陶,胡文虎为后来光大父业奠定了基础。1908年夏天,胡子钦在仰光病逝,临终前嘱咐文虎、文豹兄弟做人要有志气,要脚踏实地创业,堂堂正正处世。父亲的遗嘱,成为胡文虎终生的座右铭。由于胞兄胡文龙英年早逝,支撑门庭、中兴家业的重任便落在年长的胡文虎肩上。

1751109036675019.jpg

胡文虎研制成功的虎标良药广告。(永定区博物馆供图)

胡子钦去世后,受西医、西药的冲击,永安堂生意日渐萧条,业务毫无转机,几近倒闭。胡文虎的母亲李金碧把自己的私蓄2000元全部交给文虎、文豹兄弟,并语重心长地说:“永安堂和我全部的心血都交给你们了,今后是生是死,是成功还是失败,就全靠你们了!”胡文虎兄弟十分感动,暗下决心要继承父业,干一番事业。

为使永安堂起死回生,1909年,胡文虎辗转香港、日本、泰国和祖国内地,考察中西药业,调查市场,察看行情。他发现中药比西药便宜,但销路不如西药,主要原因是中药服用不方便,于是决定把中药研制成像西药一样的药膏、药水,与西药竞争。

1910年,胡文虎兼采中西之长,采择祖国传统医学并配以印度、缅甸古方,研制新型药物。后来,他聘请中西医学专家研究中国膏丹丸散,经过多次科学试验、反复加工,终于制成永安堂虎标万金油、八卦丹、头痛粉、清快水、止痛散五种成药,并迅速推向市场。在这五种成药中,尤以“虎标万金油”最负盛名。万金油由石蜡、凡士林、薄荷油、樟脑等成分组成,是在中药成药“玉树神散”的基础上,结合民间草药配方,经过反复试验制成的。它具有芳香通窍、祛风止痒、清凉辟秽的功效,可缓解蚊虫叮咬、皮肤发痒、头痛鼻塞等症状,而且成本低廉,投产后十分畅销,很快风行东南亚和中国内地,还远销欧美各国。此后,“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在中西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迅速崛起。

为了将虎标良药推向市场,胡文虎提着药箱,走街串巷,送货上门。由于没钱在报纸上刊登药品广告,他便自己设计广告,到大街小巷、行人过往的码头、旅馆、风景名胜等处张贴。胡文虎后来回忆道:“亲携虎标中药标本,只偕一同乡自星洲远至荷兰东印度各埠,深入荒芜村落,冒暑绕行,遍贴广告招纸,至午始息于道旁,出所携饭团蘸炒盐食之,掬溪水而饮,夜则宿于客店。同行伙伴不能忍受此苦役,即遣其返星,独自继续工作。”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胡文虎全面开展文化营销活动,在中国内地和东南亚各大报纸上登载各类内涵丰富、别出心裁的广告,迅速把虎标良药推向广大消费者。有一年,他在上海做了一次别出心裁的广告:一辆由美国福特汽车厂特制的、画有虎标药品商标、外形酷似老虎的“老虎车”,日夜奔驰在十里洋场大上海,引得无数市民围观,各路记者追捧,轰动一时,他的万金油等虎标药品也随之更为众人熟知。在经营实践中,他建立了“以药业养报业,以报业销药业”的现代化经营模式,创造了现代华侨工商史上的奇迹。

1751109072501274.jpg

创建于1926年的新加坡虎标永安堂总行。(永定区博物馆供图)

随着虎标良药销路打开,永安堂的业务得到长足发展。1921年,胡文虎在泰国曼谷石龙军路设立分行,承办销售业务,这是永安堂最早的一个分行。1926年,胡文虎到新加坡设立虎标永安堂总行和总制药厂。此后业务蒸蒸日上,不到10年,曼谷、香港、上海、福州等10余座城市先后建立了永安堂分行。到1932年,虎标万金油在全世界95%的国家注册,在6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销售网点,年销售量多达200亿盒。

故事之四:“特别响亮的抗日的宣传号角”           


在抗日战争期间,胡文虎积极倡导“宣传抗日救国”“为抗日努力”“兼为民族之喉舌”的办报宗旨。由胡文虎创办的《星洲日报》《星岛日报》《星光日报》《星华日报》等星系报被誉为“特别响亮的宣传抗日的号角”,它在激励海外华侨振奋民族信念、倡导国人精诚团结、投身抗日救亡等方面起着重大的历史作用。

1751109101892484.jpg

创刊于1932年的《星洲日报星期刊》,打破了南洋中西各报星期日有休刊之例。(永定区博物馆供图)

虎标良药的试制成功和畅销国际市场,给胡文虎带来了巨额财富。以此为创业资本,胡文虎又投资其他企业,开展多种经营。除虎标良药外,星系报业便是其庞大的企业王国中的一个重要支柱。1925年,为了宣传和推广虎标良药,胡文虎与友人在缅甸仰光合办中文报纸《仰光日报》。稍后,又在仰光独资创办《缅甸晨报》。1928年后,胡文虎有计划地发展报业。1929年1月15日,在新加坡创办《星洲日报》,独资经营,由林霭民任总经理,聘请傅无闷任主笔;同时出版《星光画报》,这是星系报业的肇始。此外还先后创办《星华日报》《星中日报》《星光日报》《星粤日报》《星槟日报》《总汇报》等近20种中英文报纸,形成一个星系报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广大侨胞踊跃输财出力,争相报效祖国。《星洲日报》经读者的要求,代受各种捐款,如劝募公债、救国捐、救济难民捐、购机捐、赈款义捐等。该报对上述各类捐款,均代为接收,汇归祖国,先后曾代汇义款100余万元。

1751109134790647.jpg

1938年《星岛日报》创刊时周恩来题词。

1751109153981034.jpg

1938年《星岛日报》创刊时朱德题词。

1751109172605905.jpg

1938年《星岛日报》创刊时叶剑英题词。

1938年8月1日,在全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际,为冲破日寇的信息封锁、加强华侨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增进华侨对祖国战区消息的了解,胡文虎斥资40万元,在香港创办《星岛日报》,重申办报宗旨:“一、协助政府从事抗战建国之伟业;二、报导新闻,兼为民族之喉舌;三、提倡学术,发扬科学之精神;四、改良风俗,善导社会之进步。”当时,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著名抗日将领冯玉祥等分别为《星岛日报》创刊题词。其中,周恩来的题词为:“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朱德的题词为:“全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们亲密地团结起来,为建设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华而奋斗到底!”叶剑英的题词为:“民众喉舌”。

胡愈之、金仲华、郁达夫、乔冠华等众多进步文化人士都曾受邀参与星系报的编辑工作,对促进抗日救亡、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1938年,著名作家郁达夫应胡文虎邀请,来到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的“晨星”“繁星”副刊。胡文虎十分欣赏郁达夫的人品、文才,两人相交甚密。胡文虎告诉郁达夫:“星系报目前最高旨趣是为国家服务,为抗日努力。”素有才子之称的乔冠华应胡文虎邀请,曾担任星系报的主编,但因当地殖民政府的蛮横干涉,只到任3天就被限令离境。由于星系报积极宣传抗日,随着中国国土和东南亚地区的沦陷,也遭受了一场劫难,大多被迫停业。报馆的工作人员也多流离失所,有的甚至丧失了生命。1942年,郁达夫与《星洲日报》的同仁们逃散之后,化名赵廉,流亡到印尼苏门答腊岛中西部的巴亚公务市,隐身于一家小酒厂,尔后被日寇发现,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不久在印尼苏门答腊丛林被秘密杀害,时年49岁。胡文虎本人在香港也遭受日本侵略者的监禁,这是后话。

故事之五:“抗日筹赈为华侨之最”                 


胡文虎曾说:“良以国家兴亡,人各有责,际此全面抗战之时,正吾人报国之日,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毁家纾难,亦份所宜。”在抗日战争期间,胡文虎身体力行,倾囊捐助,贡献卓著,个人捐献超过3000万元,并赠送了大量的药品和医疗器材。重庆《中央日报》和中共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曾分别报道“胡文虎抗日筹赈为华侨之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我国东北三省,胡文虎首捐2万元义款和大量药品,声援马占山将军坚持抗日。

1751109197364697.jpg

1932年蔡廷锴将军为胡文虎支援抗日义举题词。

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后,胡文虎先后汇捐2万银元支援蔡廷锴率领的十九路军在淞沪抵抗日本侵略军。1932年夏,再赠虎标药品30箱。同时,汇捐1万银元和送去大量药品,援助何香凝在上海组织救护队。蔡廷锴为表示感谢,特题词道:“永安堂主人胡文虎,热心救国,仁术济人……此次本军在沪抗日,胡君援助最力,急难同仇,令人感奋”。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发行救国公债,胡文虎率先认购国币300万元。通过他领导的南洋客属总会及其所属53个各地分会,号召广大侨胞投入抗日捐献运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仅新加坡、槟城等12个地区就义购公债1300万元,捐献近2000万元。

1937年12月,胡文虎捐赠新式六轮救护车2辆,次年复捐2辆,由中国红十字会转交长沙救护当局,同时捐资创建香港“虎豹救伤队”。

1938年5月厦门沦陷后,由于交通受阻,福建粮食奇缺。胡文虎在香港得知后,当即倡议集资组织公司,在海外高价购米,运往漳州、泉州低价售出,合计共运大米10万余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闽南一带的缺粮问题。

在抗日战争期间,胡文虎在“爱国观念不敢后人”的思想支配下,为救济难民儿童做了许多实事。1937年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在香港和上海各设分会,胡文虎担任总会所属战时儿童保育会的名誉顾问。1938年7月,香港分会所属的元朗保育会收容难童,共达500多人。广州沦陷后,避港人数日多,难童更多。香港分会负责人何香凝等面请胡文虎设法救济和收容,为此他慨捐1万元港币,在新界购地建筑新的保育院,以收容难童。1938年冬,为了救济香港难民,胡文虎致函香港永安堂分行,拨款1万元,捐交香港救济难民委员会。七七事变后不久,他曾先后两次捐款救济华北战区的难民。八一三事变(又称淞沪会战)后,他于1937年11月又慨捐1万元救济上海难民。此外,1939年8月,星洲客属总会十周年纪念时,举行筹赈祖国难民的游艺大会,胡文虎以10万元巨款购买名誉券一张,以救济难民。

1987年9月18日,中央电视台在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50周年专栏“抗日烽火”里,明确颂扬爱国侨领陈嘉庚与胡文虎的卓著贡献。同年12月12日在“历史的今天”专栏中,再次肯定胡文虎的抗日贡献,予以表彰。

故事之六:傲骨铮铮显气节                         


1939年,胡文虎在新加坡客属总会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演说:“对于忠字,鄙人以为忠于国家为先,所以爱国观念不敢后人。”为了祖国的抗战大业,胡文虎不仅身体力行,倾囊捐助,贡献卓著;而且一度身陷日寇囹圄,始终保持民族气节,以自己的行为实现了铮铮诺言。

抗战全面爆发后,全国各地掀起抵制日货浪潮。永安堂重庆分行组织多个抗日宣传队,深入四川100多个县乡表演宣传,唤起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虎标良药压倒了日本仁丹,成为家喻户晓的日常必备药品。1940年5月初,日本广播电台扬言要炸毁重庆永安堂。果然,5月25日日机轰炸重庆时,将道门口永安堂分行的三层楼炸塌。胡文虎得知后连说:“值得,值得,只要将倭寇的仁丹赶走,再炸毁一个永安堂也值得!”

20世纪40年代初,日本侵略军侵占香港,胡文虎虽身陷敌手,但不屈不挠,与日寇进行顽强斗争。在困居日军侵占下的香港数年里,直至1944年移居澳门,他始终拒绝担任香港“维持会”会长,充分表现出爱国侨领的民族气节。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后,胡文虎被日军拘押在罗士打酒店数月,自由尽失。其间,他在被审讯时,面对日寇,坦然地说:“我是中国人,本爱国天职,当然出钱资助政府抗日。”后因患急性阑尾炎终入院施术,愈后释返虎豹别墅仍受监视。后来,在回首这段艰难岁月时,胡文虎曾感慨地说:“当时被俘审讯的时候,我自度年愈花甲,阅尽沧桑,视富贵如浮云,身陷敌中,死不足惧,志更不可屈,故我坚持正义,我行我素,他非所计。”充分展现了一个中国人拳拳爱国之心,以及坚持正义、宁死不屈的凛然气概。

1984年第11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上海《社会科学》1984年第8期文章《济物利群  爱国爱乡——纪念胡文虎逝世30周年》。该文在详述胡文虎的功德后,有力地指出:“长期以来,胡文虎用实际行动实现了‘忠于国家为先’‘爱国观念不敢后人’的诺言,从而成为爱国华侨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1986年7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炎黄儿女》一书,其中《胡文虎:爱国是华侨的天职》一文,热情地赞扬了胡文虎一贯爱国爱乡的精神:“胡文虎先生虽然长期旅居海外,但他不忘祖国,总是希望自己的祖国繁荣强大起来,他认为爱国是华侨的天职。”

故事之七:以“普及教育、扫除文盲为职志”         


事业有成后的胡文虎,牢记父辈遗言:“子孙万代都不能忘记故土家乡”。他常言“国家强盛端赖教育普及,造就人才”。因此,他投入大量资金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中,成果斐然,至今仍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胡文虎以“普及教育、扫除文盲为职志”,持续拨款在祖国内地兴办各类学校,长期坚持不懈。上海大厦大学、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广州岭南大学、福州福建学院、广州仲凯农工学校、上海两江女子体育专门学校等大专院校,以及汕头私立回澜中学、汕头市立女子中学、汕头市立第一中学、海口海琼中学、厦门中学、厦门双十中学、厦门大同中学、厦门中华中学、厦门群惠中学等中学,均先后获得过他的赠款。

胡文虎不遗余力地实施“千所小学”的宏大规划。1935年10月,他带领马来西亚华侨选手前往上海参加全国运动会时,当即宣布捐献350万元,计划十年内在全国各地兴办1000所小学,以普及教育、扫除文盲,为祖国培育有用人才。后来,因永安堂赢利增加,他将期限由十年缩短为五年。他对家乡福建的办学事宜更为热心,特地拨款35万元,计划在全省兴建100所小学。当时,福建设立了“胡文虎捐建小学百所建筑委员会”这一机构,专门负责处理建校相关事务。截至1938年,全国各地陆续建成小学300余所,其中福建有70余所。这些学校大多分布在农村及偏远地区,为当地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后来,由于日寇侵略加剧,这一计划未能全部实现。

胡文虎也十分关注原籍地永定的教育事业。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他先后捐资建成中川小学、道南小学、坎市小学和城关小学等4所小学。中川小学创办于1937年春,是一所由原私塾学校改建而成的新型小学。当胡文虎收到家乡进步青年胡甫开的来信,得知下洋中川准备兴办小学的消息后,当即捐资2万光洋兴建“文虎楼”校舍一幢。

1939年9月,正值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在中共闽西南特委的支持下,胡甫开以华侨的名义创办了侨育中学。侨育中学也是胡文虎“千校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作为学校董事会首任董事长,在创办之初,胡文虎便许下要把侨育中学办成永定最好学校的宏愿。为解决侨育中学创办时的经费筹措问题,胡文虎当即表态:“我首先认捐二十万元。此外,你们可以定期召开会员大会(指永定会馆会员),劝告大家要深明大义。家乡创办中学是为了提升文化教育水平,为自己侨眷子弟求学提供便利,培育人才,此事至关重要,大家应尽自己所能踊跃认捐,切莫迟疑。”随后,由胡文虎、胡曰皆、胡重益、胡兆祥、胡梦洲、谢寿山、曾少锋、曾建平、游范吾等108人组成侨育中学“百万基金劝募委员会”,为侨育中学劝募经费。胡文虎更是以身作则,多次捐出巨款达数百万元,为侨育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751109229500185.jpg

1939年胡文虎参与创办侨育中学,并担任学校董事会首任董事长,多次捐出巨款达数百万元建设学校。图为侨育中学旧址(后为中川小学文虎楼)。

胡文虎热心祖国教育的举动影响深远。由胡文虎创办和资助的学校多达数百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胡文虎的兴学义举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无数孩子的未来之路。1983年2月初,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在接见香港《文汇报》总编辑金尧如时明确指出:“胡文虎是一个捐资兴学的爱国华侨。”

故事之八:“以天下之财,供天下之用”             


胡文虎是一位满怀深厚爱国情怀的慈善家。他不仅凭借卓越的商业才能缔造了庞大的商业帝国,更以“取诸社会,用诸社会”“自我得之,自我散之,以天下之财,供天下之用”为信念,博施众济,在慈善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1年2月,胡文虎以华侨代表身份前往重庆出席国民参政会,受到各人民团体的热烈欢迎。周恩来、叶剑英等人对胡文虎的抗日爱国行动和公益事业义举给予了高度赞许。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在头版载文评价:“胡氏宅心仁慈,广济博施,十几年前即决定提存永安堂赢利四分之一为慈善公益专款,嗣后逐年增加至十分之六”“二十年来,慷慨输将,或办公益,或作善举,或助建设,或资抗战,达千余万元之巨”,这无疑是对胡文虎乐善好施精神的极高褒奖。

1751109246249868.jpg

胡文虎捐建的泉州开元儿童教养院宿舍楼。

胡文虎在事业成功后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他在海内外捐资兴办慈善事业的金额达3000多万银元,涵盖教育、医疗、文化、救灾等多个领域,成为当时个人捐款最多的华侨之一,铸就了华人慈善史上的不朽丰碑。

胡文虎以药业致富,在投身兴办教育事业外,常以良药济世为宗旨,更主张增进国民健康始可强国。因此,他在医疗慈善领域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他不但在东南亚各地,而且也在国内捐资兴办了许多医院。1933年,他在汕头捐资创办汕头医院,成为当时粤东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医院之一。医院建成后,他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医学专家和教授,为当地民众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他还陆续在福州、厦门、广州、南京等地捐建了10多所医院。1937年,他为推行保健卫生计划,捐出1000万元,作为在全国兴建县级“百座医院”的经费,“百座医院”计划后因抗战全面爆发只完成一部分。但这些医院的创办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医疗卫生条件,使许多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

面对灾难,胡文虎始终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20世纪上半叶,中国频繁遭受自然灾害侵袭,百姓生活困苦。1928年,潮汕水灾、汉口水灾和豫陕甘三省旱灾相继发生,胡文虎多次捐款,并捐出虎标药品10多万包急赈灾民。1931年,黄河、长江、粤江三大流域洪水泛滥,全国16个省5000万人惨遭浩劫,胡文虎当即捐款2000元、捐出3.2万包铁盒万金油支援灾区。同时,他在新加坡联合侨胞组织救济中国惨灾筹赈会,并被推为主席,积极筹款,自己还捐款2.5万元,先后汇交华洋义赈会及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普救灾民。

胡文虎在慈善事业中,还致力于推动祖国文化事业和社会公益。如,创办星系报业;捐资修建体育场馆,支持体育竞赛;并捐款创办或资助接生院、养老院、残废院、孤儿院、麻疯院及其他慈善机构,如九龙安老院、泉州开元慈儿院、云南炳蔚孤儿院等。

1751109269641359.jpg

胡文虎为一名行走困难的贫苦老人赠送慰问品。

胡文虎一生身体力行地投身慈善事业,充分展现了一位有担当的华侨企业家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现代企业家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慈善精神至今仍在激励着世人,是当之无愧的爱国华侨典范。

故事之九:客家情怀联乡情                         


1971年9月28日,香港崇正总会为纪念创会五十周年金禧,于香港崇正大厦举行了第一次世界客属恳亲代表大会。此次盛会吸引了全球47个客属团体的250名客家人代表参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如今已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进行恳亲联谊、开展经贸合作、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1751109303107772.png

1921年9月29日,胡文虎(前排左6)与创建的客家人的第一个社团组织——香港崇正总会正式成立,胡文虎任会长,并捐巨资建会馆。(永定区博物馆供图)

香港崇正总会的创会人正是深具爱国情怀的客家领袖胡文虎。上世纪20年代,胡文虎凭借永安堂的虎标良药崭露头角,开启了缔造庞大商业帝国的征程。彼时,永安堂虎标药业正从缅甸迁往新加坡,并朝着祖国内地、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区大力拓展。胡文虎自幼深受客家文化熏陶,深知客家人团结互助、爱国爱乡的传统。基于这种文化认同,他积极推动客家社团的创办与发展。1921年9月29日,胡文虎在香港与客属闻人赖际熙、黄茂林、李瑞琴等共同创建了香港崇正总会。胡文虎慷慨解囊,承担了会馆的筹建费用。1928年,胡文虎当选为香港崇正总会会长,继而成为永远名誉会长。1935年,他更是斥资20万港元购置铜锣湾新址,使香港崇正总会成为港岛客家人的地标性建筑。

上世纪20年代初期,南洋华侨社团组织中,尚无不分省县界限的客属社团组织。胡文虎在创建香港第一个客属团体——崇正总会后,深感在新加坡建立客属侨团的迫切性。于是,他于1923年捐出巨资,积极投身星洲(新加坡旧称)客属总会的筹建工作。1926年,在胡文虎、汤湘霖、梁谷欣和邓振卿等人的带领下,客属总会在星洲柏城街购地筹建会馆。1928年冬,星洲客属总会会馆落成。1929年8月23日,星洲客属总会正式成立,胡文虎被公推为会长,并连续多届蝉联,成为华侨社会的著名领袖。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在胡文虎的领导下,会务日益兴旺,到1937年,在东南亚地区先后发展了52个客属公会。它逐渐成为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属侨团保持联系的纽带,发挥着沟通声气、团结互助的桥梁作用。

香港崇正总会和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等客属社团的创建,不仅为客家人搭建了交流的平台,还在抗日救国、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至今仍在全球客属社团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胡文虎深知,客家人的历史和文化需要被记录和传承,为此特意拨出巨资支持历史学家罗香林等人研究客家文化,撰写了《客家源流考》等重要著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客家人五次大迁徙的悲壮历史,还推动了全球“客家热”的兴起。

1954年胡文虎逝世后,他所构建的客家社团网络并未消逝,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转型。20世纪60年代,香港崇正总会在胡文虎之女胡仙的推动下,将会馆改建为28层的崇正大厦,使其成为全球客家人的商业与文化中心。缘起于1971年9月由香港崇正总会发起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至2024年先后成功举办33届,如今已成为备受瞩目的全球华人盛会。

故事之十:爱国精神永流芳                         


改革开放以来,以胡仙博士为代表的胡氏家族传承胡文虎事业。1993年,胡仙秉持“兴办资助公益事业,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宗旨,于福州创立胡文虎基金会,并出任主席一职。自基金会成立30余年来,已投入1.6亿元资金兴办公益事业,惠及众多地区与人群。

胡仙作为胡文虎的爱女,1931年出生于缅甸仰光,青少年时期辗转于新加坡、香港、美国等地,接受系统的中英文教育。1954年胡文虎病逝后,胡仙毅然挑起大梁,继承父业,成为星岛报业的掌舵人。在她的精心经营与卓越管理下,《星岛日报》成为世界上第一份国际性的华人报纸,胡仙也因此荣膺“报业女王”的美誉。随着时代的发展,她的事业版图不断拓展,涉足多个行业领域。1998年,胡仙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事实上,胡仙早在1972年便独资在香港成立胡文虎基金会,并担任主席。1976年,又设立“星岛基金”,积极统筹善款,用以赈济贫民与灾区。胡仙如同其父胡文虎一般,对慈善公益事业全心投入、不遗余力,每年年末都会举办“星岛”济贫活动。她自幼深受父亲爱国精神的耳濡目染,深知责任重大,决心将父亲的爱国理念融入自身事业与慈善行动中。

1992年9月,永定县委、县政府为纪念胡文虎诞辰110周年,隆重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胡仙虽未亲临现场,但为纪念大会题词“继承先父精神风范,弘扬中华优秀美德”,这寥寥数语,彰显出她对父亲爱国精神的深刻理解与传承决心。同年11月,应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和新华社香港分社邀请,胡仙率星岛报业访问团首次访问北京,分别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亲切会见。12月,胡仙又前往福州、厦门访问。所到之处,她都积极传播爱国理念,分享家族的爱国故事。

1993年3月25日,胡仙首次回到故乡下洋镇中川村省亲谒祖,受到中央、省、地、县领导的热情接待,以及当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圆了其父胡文虎自1896年儿童时期离别故乡后近百年的归根之梦。她瞻仰了父亲胡文虎亲手建造的虎豹别墅,当即决定出资200万元对其进行修葺。虎豹别墅修缮一新后,胡仙将其捐赠给永定县人民政府,后被开辟为胡文虎纪念馆,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其题写馆名。此后,胡仙多次回到家乡永定,持续关心家乡发展,踊跃捐资兴办公益事业。每一笔捐款,每一个善举,都是她传承父亲爱国精神、回馈桑梓的生动体现。

1751109328803375.jpg

由胡仙博士以胡文虎基金会的名义捐助1500万元重建的永定区华侨医院诊疗综合大楼文虎楼。(下洋镇供图)

胡仙曾深情表示:“父亲生前乐善好施,曾设想成立投资公司,助力国家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我愿秉承家父‘以天下之财,供天下之用’的精神,成立基金会,投身国内公益事业,为祖国贡献力量。”她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1993年,胡仙在福州创办“胡文虎基金会(福建)”。1994年,胡文虎基金会正式获批成立,成为旨在兴办、资助公益事业的永久性基金会。胡仙博士向基金会首期捐款500万元,还决定将其在福州、厦门、广州、汕头总值1亿元的房产收益,全部拨给基金会,以逐步扩大公益事业的兴办与资助规模。30多年来,福建、广东、江苏、云南、四川等多个省份,都留下了胡仙捐资公益事业的坚实足迹。尤其是家乡的教育、医疗事业,更是离不开胡仙的大力支持。2012年,建于1957年的永定华侨医院门诊大楼被鉴定为D级危房并拆除。胡仙得知后,两次回到永定区华侨医院实地考察,以胡文虎基金会的名义慷慨捐助1500万元,在原址重建一栋诊疗综合大楼,极大地提升了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方便了群众就医。

2024年5月12日,93岁高龄的胡文虎基金会主席胡仙博士,再次回到阔别10年的家乡永定探亲谒祖。其间,她为捐助的“胡文虎实验学校”揭牌,并参加“爱国侨领・客家典范”——弘扬胡文虎先生爱国精神时代价值座谈会。胡仙博士表示,自己自幼深受先父胡文虎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对国家和家乡怀有深厚感情,始终心系家乡发展。今后,她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家乡建设,继续为永定的助学重教、扶危济困贡献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胡仙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续写着胡氏家族爱国精神的新篇章,让这一精神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更多人投身爱国奉献的伟大事业。

(执笔:永定区委党史方志研究室  张镜宏  林添茂  钟杰)


来源:龙岩市委党史方志研究室

版权归龙岩市委党史方志研究室所有,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龙岩党史方志”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