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名镇名村
连城县宣和镇培田村 
2024-12-1009:10:16来源:《连城县志(1988—2000)》作者:

连城是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祖地之一。迁徙到培田村的这支客家人创造了培田村的百年经济繁荣,发展了客家文化,特别是在建筑文化上独树一帜,留下一个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落。这里保存着完好的30幢客家大宅、20座古祠堂、5座书院、1条千米古街和2座跨街古牌坊,成为人们游览、领悟客家内涵的“博物馆”。可供游览赏鉴的地方有多处,特别值得一提的有:

  大夫第 共有3座,以继述堂为最。继述堂建于道光九年(1829年),历时11年建成,它“集十余家之基业,萃十余山之树木,费二三十万巨金,成百余间广厦”,共有18厅24井,72个房间,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整座建筑是梁柱式框架结构。每块柱石都刻有不同图案的石雕,厅堂梁柱浮雕精湛,各类图案栩栩如生,气派豪华。它是一座承中原古老建筑艺术,针对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特点而建成的一座独具风格的客家大院建筑。
  都阃府 为清代京城四品蓝翎侍卫吴拔祯告老回乡时所建。门楼巍峨,威武桅杆顶塑笔锋斗树龙旗,是当年培田最豪华的一座建筑,被大火焚毁,现仅存门楼、一块用河卵石铺就的鹤鹿同春图雨坪和一块嵌于墙壁,由兵部尚书贵恒篆额,户部主事李英华撰文,状元吴鲁(泉州人)书法,北京琉璃厂名师高学鸿刻石,共有800余字,介绍主人生平的大理石碑文。
  衍庆堂 建于明正统年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扩建,距今600余年。背山为虎形,门前通道曲折,门庐朴实庄重。门楣湖蓝彩绘,门前石狮豪雄,门当威武,户对刚阳。融中国民族建筑艺术和客家文化内涵于一体,是保存较完整的典型明代建筑。门口有一宽敞雨坪,原立两对旌表、四幅石桅杆,阴刻本族进士、举人、秀才各学位功名。明墙“书香绵远”。厅堂,可容几百人拜祖餐饮。原挂有雕龙绘彩镶边功名匾额40多块和学位金牌,“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当“四旧”废去,现仅存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蛟腾凤起”牌匾。此外,厅内还存有光绪年间阳刻进士金匾一块(残块)、神龛、谱案、相匣、石香炉等,在默默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工房门楼 虽为工匠房,建筑却独具匠心。门楼三山竣立,楼顶燕尾高翘。门前由鹅卵石砌成半月盆状,盆底盛着半个“古钱”,加上一圳清水,几级台阶,寓进门财源滚滚,出门步步高升,把建筑艺术、风水地理、客家文化融为一体。
  容膝居 建筑规模较小,但文化内涵较深。为了让嫁出的女儿和娶进的媳妇能知书达礼,掌握与大家族相称的各种必备的知识,培田富户吴昌同在此创办了妇女学馆。房间的墙壁上,书有“可谈风月”四字,透露了女性长者为女性小辈在此间“传经送宝”的些许秘密。
  济美堂 其主要特色是:风火墙檐口描有诸多诗画;厅前天井,巧绘梅花鹿,左右配砌两个“如意结”,屏扇雕刻中国典故和程朱理学信条,很有文化氛围。
  官厅 始建于明崇祯年间,为培田村迎接来往官员驿站,占地5900平方米,集政、经、居、教于一体,外雨坪石桅矗立,石狮把门,门庐、下厅设有双重屏风,显示非凡气象。土地革命时期,曾驻过中央红军的指挥机关。
  进士第 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幢房屋。大门为三合门,寓“天时、地利、人和”之意。正门额上高挂着“殿试三甲第八名武进士、钦点蓝翎侍卫”的进士匾。两旁各有两个客厅、花厅,厅前砌鱼池,天井搭花架。大厅天井内有一块300多斤的练武石,刻有“吴拨桢”制。两侧还放置两个卵石。厅壁左右顺序排列太师椅。正中为阴阳太极圆桌,尽显昔日主人气派。
  南山书院 属现存的五座书院之魁,距今230多年,有清代尚书裴元章“距汀城郭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大门楹联。科举时代从这里就读后步入仕途的有19人,国学生、贡生、秀才等140多人。
  千米古街 从村头至村尾,约2000米长,当年跨街两旁店铺林立,“庭中兰蕙秀、户外市尘嚣”,足见当时这个小村庄之繁华。
  此外,还有济美堂、如松堂、敦朴堂、跨街牌坊、文武庙等,每一座建筑都有它的独到之处。
  现存祠堂20座,保存完整的有“衡公祠”、“久公祠”等,都各有独特之处。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