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本市动态
闽西历史人物研究之十八:民间信仰定光佛 根植闽西广传台湾
2024-04-1110:05:15来源:作者:

定光佛,俗称“定光古佛”“定光大师”,在佛家经典中又称“锭光佛”“燃灯佛”“燃灯太子”,是闽台客家人的保护神。据南宋《临汀志》载:定光古佛俗姓郑,名自严,生于后唐应顺元年(934年),闽国泉州同安县人。祖父仕于唐,为四门斩斫使,父任同安令。11岁时出家,皈依本郡建兴寺契缘法师席下。17岁游历江西豫章、庐陵,拜高僧西峰圆净为师,在此盘桓五年后,告别圆净法师,云游天下。五代中叶至北宋前期,足迹遍及闽、浙、赣、粤。定光佛信俗缘起于古佛来到岩前狮岩弘法。传说中他能降蛟伏虎,救民于水火。定光佛是历史上唯一被朝廷正式赐封为“定光佛转世”(意为释迦牟尼老师的转世)的高僧,是闽西客家人信俗的主要神祇。

1712801464922830.jpg

汉剧《定光佛缘》剧照

定光古佛狮岩弘法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郑自严31岁,云游到武平岩前募化,看见岩前开基祖何大郎居住的南岩石洞,洞内鬼斧神工,四周山清水秀,可做道场。在郑自严的开导下,何大郎一家同意将已开创37年的家业,施舍给郑自严做道场。自此,郑自严在此设道场弘法传道达50多年之久,宋真宗时封为“均庆院”(现为文物保护单位)。景德初年(约1004年),郑自严应邀到江西南康盘古山弘法,住持禅院,三年后成为“大师”,又返回南安岩。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汀州郡守赵遂良慕名请定光佛到汀州城,建寺庵于府后供其居住。

1712801572879891.jpg

岩前“均庆院”

定光古佛几乎走遍闽西大地。连城冠豸山、清流灵台山、泰宁大金湖、上杭东安岩、永定金丰大山等地都留下了自严和尚的足迹。因此,在闽、粤、赣周边尤其武平县,流传着大量关于定光古佛乐施善事、造福民众的故事和传说,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除蛟伏虎,为民除害;二是疏通航道,寻找泉水;三是祈雨求阳,筑陂开圳;四是心系百姓,为民请命;五是慈悲为怀,惩戒权贵;六是神通三界,赐嗣送子。

据《临汀志》记载,他在世时,当地民间就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神异事迹:

除蛟伏虎。相传宋乾德二年,自严抵南安岩后,用偈语、金钟、铁链等制服湖中的蛟龙(现遗迹尚存)。又传他在狮岩设道场时,大蟒前蟠,猛虎傍睨,良久,皆俯伏而去。

疏通航道。相传宋景德初(1004年),定光古佛应邀到江西南康盘古山弘扬佛法,途中经过某一条江河时,“江有槎桩,常害人船,师手抚之曰:‘去!去!莫为害。’当夕无雨,水暴涨,随流而逝。”

祈晴求雨。相传宋祥符四年(1011年),汀州久雨不晴,郡守赵遂良请定光古佛搭台祈晴,获应。不久,又发生旱灾,郡守胡咸秩遣使到武平南安岩请定光古佛祈雨,定光古佛写一偈语,给来使带回汀州,刚进入汀州境内,大雨倾盆,是年喜获丰收。

寻找泉水。相传宋祥符四年(1011年),郡守赵遂良结庵州后,请定光古佛住持,庵前有一枯池,定光古佛“投偈而水溢,今名‘金乳’”。

为民请命。宋咸平六年(1003年),官府向寺院征收布匹,布匹则由当地百姓代交,他于心不忍,写了一封要求免征布匹的信夹在上交的布匹中。官府发现后,十分恼怒,拘捕他讯问,他拒不回答,郡卒张晔愈怒,令人焚烧衲帽,并用彘血、蒜汁淋之,可是火燃尽了,衲帽越烧越白,只好把他放了。

另据《定光大师来岩事迹》碑载:宁化余某,求嗣立应。后夫妇抱子齐来叩谢,距岩二十里,子忽毙。余夫妇敬心不改,把子暂寄荒岭,仍亲到岩。致斋毕,乃归,视子坐食馒头,遂尽舍财产入寺。今其岭犹传“寄子”云。

有的地方甚至留下美妙的传说。如长汀某地筑陂引水,无奈水流湍急,久而不能合龙。一日,一老妇人给筑陂工人送饭,定光佛扮乞丐向老妇乞食。老妇面有难色,定光佛遂告退。老妇见其饥饿难耐,动恻隐之心,遂唤回定光佛,给其饭食。无奈定光佛食量偏大,尽食篮中饭食。妇人欲回家再取,定光佛却要其带路到筑陂现场。到达后,定光佛要老妇请筑陂工人停止施工,离开现场回避片刻,自己则脱下草鞋甩往龙口。顷刻间合龙成功,水陂横亘,溪流漫溢,引水灌田,经久不毁。该陂于是被称为“定光陂”。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正月初六在武平岩前南岩石洞圆寂后,仍屡显神通,护城佑民,吓退贼寇等。因“大师生前德高道深,多行善事”,故其逝后,当地百姓“收舍利遗骸塑为真相,崇奉为佛”,成为定光信仰文化的开始,庶民官吏,均顶礼膜拜。自严和尚圆寂后,其生前逝后的佛法神力和善行义举更是在闽西地区广泛流传。定光大师及其弟子们顺应客家人定信仰特征,将儒教、佛教、道教、巫术糅合在一起,并在此后的实践中不断调整补充,包融了其他各教系,和谐相处,形成了后来客家社会普遍且比较坚固的信仰——定光古佛信仰。

大宋王朝五次敕封

大师圆寂后,前后历经150多年,朝廷前后五次为其加封: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汀州知府许当给朝廷上表,宋神宗颁诏敕封号“定应”大师;崇宁三年(1104年),汀州知府陈粹上表,宋徽宗下旨加封“定光圆应”大师;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定光大师于江西虔化县塔上放五色毫光,惊破剧贼李敦仁,收复二县,江西转运司上奏,宋高宗乃赐“普通”二字,封为“定光圆应普通”大师;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又因驱盗寇、保居民的显灵事迹,福建转运司上奏,诏加师号“慈济”两字,封为“定光圆应普通慈济”大师;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朝廷下诏,赐定光大师曾居住的汀州衙后寺院寺额为“定光院”,把定光佛原有八字师号稍加改动,突出“通圣”两字,定名为“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并颁诏允许大师的真身塑像永留在州后庵的卧龙山下,永久祭祀。明清时期,定光佛信俗更趋兴盛,一直延续至当代,历史悠久,充满着乡村民间风俗色彩。

北宋著名诗人苏轼,著有《石门文字禅》的作者惠洪,熙宁变法时在朝廷任审官西院主簿的沈辽,著名诗人黄庭坚,南宋监剑州、摄武平县事李纲,知府陈轩、刘焘,通判郭祥正,明崇祯巡道顾元镜,汀州知府唐世涵,知县梁应祯、孙章、成敦睦、陈廷对,清汀州知府王廷抡,知县黄恬、赵良生,教谕甘晋锡,翰林莫树椿,举人钟彤光、傅硕臣、杨登锡、方开之、丘逢甲等名人官宦,均有诗文纪念。现遗传史、志、古籍中赞颂(含定光大师圆寂地—狮岩洞)的诗、词、赋有39首,计1000余字,存挂在定光古佛寺庙的楹联71副,匾12块,阡文100首,《定光古佛救劫醒世经》一部,“祝文”二篇。

苏轼的《南安岩主定光大师真相赞》写道:“定光古佛,不显其光,古锥透穿,大千为囊。卧像出家,西峰参道,亦俗亦真,一体三宝。南安石窟,开甘露门,异类中住,无天中尊。彼逆我顺,彼顺我逆,过即追求,虚空乌集。驱使草木,教诲蛇虎,愁霖出日,枯旱下雨。无男得男,无女得女,法法如是,谁夺谁与?令若威怒,免我伽梨,既而释之,遂终白衣。寿帽素履,发鬓皤皤,寿八十二,与世同波。穷崖草木,枯腊风雨,七闽香火,家以为祖。萨埵御天,宋有万姓,乃锡象服,名曰定应。”列入《钦定四库全书》的惠洪之作《正月初六南安岩主生辰》写道:“生死纵然无背面,名字由汝舌头转,昔日曾死今应生,今日是生何不见,是俗何故无鬓发,是僧何不着伽梨。僧俗死生明不得,团乐一名匾如锥。”黄庭坚的《南安岩主自严禅师赞》写道:“石出山而润自丘壑,松不春而骨立冰霜。今得云门拄杖,打破鬼窟灵床。其石也,将能万里出云雨。其松也,欲与三界作阴凉。此似昔人非昔人也,山中故友任商量。”北宋宣和年间以监剑州、摄武平县事的李纲的《南安岩恭谒定光圆应禅师二首》写道:“白衣隐去碧岩空,塔庙岿然海峤东。分化何殊遽如许,赠诗多写以之中。青山绿水年年好,明月清风处处同。好住一方为庇荫,不须追逐泗滨翁。”“岭峤经行万屈盘,北归今始到南安。满山泉石有古意,口里松筠生昼寒。颇厌病身游梦境,欲将余日付岩端。定光古佛今犹在,请问此光何处观。”

古佛信仰广传台湾

明末清初,定光古佛信仰随着客家人移居而广传台湾,其中以台北县淡水镇的鄞山寺和彰化定光佛庙最为重要和闻名。从彰化定光佛庙的楹联,仍然能窥见该庙与汀州客家的渊源:

古迹溯鄞江,换骨脱身空色相,于圆光之外;

佛恩施台岛,灵签妙谛示吉凶,在前定之中。

在当时各籍民众竞争拓垦时代,定光佛庙给予远离家乡的客家人以精神上的寄托,并且发挥团结同乡、照顾同乡的功能。在台湾的汀州府客家人在移居台湾的过程中,他们与祖籍的联系从未中断。如,刘登的《重建三宝殿碑记》对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均庆寺重修的描述,即提及台湾信众的参与:“爰集同人,踊跃乐捐、外募十方,远及台湾,约共银一千有奇”。2002年1月,在南岩定光古佛寺——均庆寺旁开挖出一块石碑,石碑正面镌刻“募叩台湾乐助碑记”,左侧落款为“大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岁次癸丑孟春月三房主持僧盛山、得济、远铎各捐金拾两往台释子宏滋得升吉旦立”,背面为“台湾府善信乐助建造佛楼重装佛菩萨碑”,石碑总计为960余名台湾信男善女为助建仙佛楼捐款银两,再次佐证了300多年前台湾与定光古佛的源缘。如今,台湾岛内供奉定光古佛的寺院有数百座,信奉定光古佛的人口数在百万以上。

1712801765793009.jpg

台湾府善信乐助建造佛楼重装佛菩萨碑

1991年,台北淡水镇鄞山寺住持胡俊彦第二次组织定光古佛寻根访祖团,几经周折,方把源头追溯到福建省武平县岩前狮岩,实现了几代人的寻找定光古佛根源的梦想,并将定光古佛塑像前燃尽的香灰带回台湾。1992年农历七月初一,胡俊彦再次跨越海峡,护送定光古佛塑像到武平岩前狮岩,并进行开光典礼。此后,两岸定光古佛的信徒频繁举行友好交流。台北淡水镇鄞山寺还定下了一条规矩:每隔三年的农历正月初三,派信徒回到武平县岩前狮岩,在定光古佛的塑像前包装香灰回台湾,以示定光古佛的灵气永存、庇佑大家平安福祉。此项活动,迄今从未停止过。2000年,台湾大竹镇专门派人到武平岩前均庆寺举行分香仪式。2007年6月23日,台湾宗教文化参访团来到岩前狮岩均庆寺参加定光古佛庙会,向定光古佛供奉进香。2010年9月11日,台湾150多名定光古佛信徒亦专程到武平岩前均庆寺参加定光古佛朝拜活动。

打造“定光佛文化”品牌

历经千百年的播迁,定光古佛信仰已经成为闽台最典型的客家民间信仰,是海峡两岸增进凝聚力、进行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的重要纽带。从2010年开始,武平县积极打造“定光佛文化”品牌,对定光佛祖庙均庆院进行重新修缮,新建均庆院钟鼓楼,为该院天王殿添置佛像法器,对该院千佛楼和定光佛殿的佛像进行修复。开展多项海峡两岸定光佛文化交流活动。2011—2015年以及2017、2019、2023年成功举办八届海峡两岸定光佛文化节,其中第五届在台湾举办。

1712801855774535.jpg

第八届海峡两岸定光文化节

2010年3月,武平县农业考察团赴台交流,与彰化定光佛庙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随后,彰化定光佛庙、淡水鄞山寺、台湾狮子会、台湾大叶大学、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等14家单位、团体回访武平。同年5月,武平县经贸文化考察团赴台交流,引进科技开发、农牧合作等项目。2010年12月,应台湾定光佛庙、淡水鄞山寺信众的邀请,定光佛金身首度巡游台湾,完成彰化、苗栗、新竹、桃园、台北、新北等地8天的绕境巡安活动,受到台湾上万名信众的朝拜。2011年6月,在武平县岩前均庆院举办首届海峡客家风情节——定光佛文化节,来自两岸的1000多名各界人士共祭定光佛。2013年11月,在第三届海峡两岸定光文化旅游节上,“定光架新桥,情缘通两岸”,闽台、龙台交流在经贸、农业、文化、科技合作方面取得丰硕成果。2014年9月,分别在武平县文博园、岩前均庆院举办2014年“清新福建·海峡客家旅游欢乐节暨第四届海峡两岸定光文化旅游节”,开展包括:新闻发布会、开幕式、定光佛朝拜、汉剧《定光佛缘》演出、“首届海峡客家文化传播论坛·武平定光文化论坛”等12项活动,吸引了海峡两岸群众共同体验客家风情。

武平县还投资建设了狮岩景区定光园项目、均庆院文化广场,助推定光佛信俗文化发扬光大。同时,成立武平县定光佛信俗申遗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定光佛信俗进行收集、整理,加强对定光佛信俗学术研究,发掘其文化内涵,为定光佛信俗申遗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执笔:中共武平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罗炳星)


资料来源:

1.《临汀志》,宋,胡太初修,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2.《武平县志》,福建省武平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

3.《闽台客家的共同信祖·仙佛之乡—岩前》,林善珂 罗炳星撰,岩前镇党委、岩前镇人民政府编,2011年。

4.《千年定光古佛·浅谈定光古佛信仰在两岸交流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张世良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4年12月出版。

5.《定光古佛文化研究·定光古佛:台湾闽西客家移民的保护神》,刘大可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6.《闽台定光佛.根源在武平》,何安庆撰,福建省武平县客家联谊会 政协武平县文史与宣传委员会编,2005年。

7.《定光佛民间信俗大观·千年定光古佛传承谱系》,钟茂富撰,海峡出版发行集团鹭江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

8.《定光文化研究·试论定光佛信仰对促进两岸客家人交往与祖国和平统一的作用》,连传芳撰,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