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历史人物研究之十一:绘画大家华喦:诗书画“三绝”
2024-03-2010:38:06来源:作者:

华喦(1682—1756年),原字德嵩,后改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白沙道人、东园生、布衣生、离垢居士等,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经历“康乾盛世”,却一生贫苦,故老年自喻“飘篷者”。华喦一生大部分时间往来于扬州与杭州之间, 卖画为生,并在杭州西湖附近筑简陋住宅, 名曰“解弢馆”。华喦工画,善书,能诗,时称“三绝”,是清代“康乾盛世”享有很高声誉的绘画大家,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华喦迄今主要以画名世,尤其是他开创的兼工带写的花鸟小写意技法,与八大山人朱耷的水墨大写意技法和恽寿平的没骨写生技法,并称为清代花鸟画的三大创造性贡献,对晚清及近现代绘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启发作用。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也极高,其书近师恽南田、陈洪绶,远取晋唐,既有钟繇书法的厚朴,也有二王书法之灵和,深得魏晋之味。其俊逸脱俗、文质相兼的书法风格在“扬州八怪”中独树一帜。传略收入《辞海》《辞源》等辞书。

1710902512777588.jpg

华喦画作《自画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天资聪颖  背井离乡觅鹏程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月十七日,华喦生于上杭白沙村华家亭(现蛟洋镇华家村)一户纸工家庭。据《闽汀华氏族谱》记载,华喦少时“性灵慧,当就傅时,即矢口成声,涉笔生趣”。在蒙馆读书时,塾师见其才华,用收藏的古画教华喦临摹。华喦就学仅两年,便因父亲早死、家境贫寒而辍学到纸坊当徒工。他常利用纸坊废弃的破损纸张练习绘画,如痴如醉,渐谙画技。至今华家村一带还流传着一则关于华喦学画的民间传说:少年华喦在门外墙上画了只牛,被路过的民间画师看到,认为牛画得挺不错的,可惜肚子太大了。华喦知道后,灵机一动,在牛背后添画上一棵树,画面变为牛擦痒状。画师为少年华喦的秉资暗暗称赞,便收其为徒。自从跟了这位精通绘事的先生后,华喦的画技大进。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华家亭重修华氏宗祠,需要在正厅堂墙上画几幅壁画,有族人便推举了画技娴熟的华喦。但族长、豪绅认为华喦出身卑贱,要另请画师。华喦十分气愤,决定出走他乡谋生。临行前夕,翻墙进祠堂,在正厅恣意挥毫《高山云鹤》《水国浮牛》《青松悬崖》《倚马题诗》四幅壁画,又在厢房壁上画《老人挑牛角》,并题诗:“画者不差不错,看者仔细斟酌,少年不勤不俭,恐怕老来担角(谐音‘耽搁’)”。以此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并劝人勉己,勤俭努力奔前程。画毕不待天明,华喦随即背起行囊往杭州去了。壁画长留于华氏宗祠,被传为佳话。

广采博学  读书鬻画寓江南

杭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优美的湖光山色、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氛、丰富的书画遗存,以及根深蒂固的书画传统,为华喦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使他大开眼界,获得大量前人名品佳作的滋养。华喦流寓杭州后,认识了徐逢吉、蒋雪樵、吴石仓、厉鹗等文人学士,相似的性格、相近的遭遇,使他们相交、相契,结为画朋书友。同道之间的相互切磋,加上前辈画家的指点,华喦的画艺突飞猛进,早年从民间画师处习得的粗俗之气一扫而光。他在绘画上远师南宋画家马和之,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恽寿平、石涛诸家,将宋、元、明各大家的绘画技法都认真地继承下来;近学杭州老画师王树榖,与杭州画友相互学习切磋。同时,注重写生,融合自身的生活感受,锤炼笔墨技法,初步形成师古不泥的个人美学理念。他深感自己读书少、学识浅,发奋求进,广涉儒、释、道典籍;学诗学字也下了很大苦功,对古人的诗他无所不学,特别喜爱汉魏六朝诗歌,诗艺、学问日益精进。徐逢吉称赞他“壮年苦读,书句多奇拔,近益好学,长歌短吟,无不入妙。”他深爱三国钟繇由隶入真的楷书和唐初虞世南的草书,并博取各体之长。通过勤学苦练,他在绘画、书法和写诗上颇有心得,其画作往往诗书画一体,初具个人风格,成功从一个民间画手蜕变为文人画家,为后来开创兼工带写花鸟画法,成为诗、书、画三绝的伟大艺术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摹古仿古的宫廷艺术,鼓励画师们一味临摹宋元名迹,食古不化成为时癖。华嵒对那种风气极为厌恶,他认为绘画艺术除师古人之外,更需师造化。他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一面把前代画家各派之长吸收过来,以为己用;一面注重写生,独辟蹊径,超脱前人。如画翎毛,前人总是用细笔湿墨一笔一笔去描绘;他大胆地改用秃笔干墨去皴擦,一笔下去就皴出数十条蓬松的羽毛,然后博以淡彩,使之栩栩如生。他那独特的画法,使花鸟画面目一新,渐渐地名声远扬,求画者络绎于馆。他成名后,常常以“新罗山人”为笔名在画上落款。西晋太康年间,闽西山区皆为新罗县辖境,他用“新罗山人”自号,寄托乡思乡恋。此外,他还用“东园生”“布衣生”等笔名作画,忠实地记述他出身于农耕之家,以示永不忘本。壮志未酬  北马南船几度秋随着艺术造诣的提升,华喦的声名鹊起。华喦在杭州吟诗、读书、卖画,生活逐渐安定,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静安斋”,希望过一种平静、安闲的生活。然而发妻蒋妍的病故(1716年),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的生活理想。华喦再度萌发因家贫放弃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仕途经济之心。他自恃才艺,毅然北上京师谋前程,由此,和友人开启了“北马南船几度秋”的游历。《闽汀华氏族谱》记载: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华喦36岁时曾北上入都(北京),经朋友介绍“得交当路巨公,名闻于上”。在这位赏识他艺术造诣的“当路巨公”举荐下,获得了皇帝特旨召试的机会,并列为优等,被授予县丞职,然而他并没有入宫廷供职。据戴熙《习苦斋画絮》载:“华秋岳自奇其画,游京师无问者。一日有售膺画者,其裹华笔也,华见而太息出都”。北上不得意的华喦,痛感社会的污浊,民生的疾苦,彻底放弃入仕念想,下定决心“笔尖刷去世间尘”,更号“离垢居士”。拜别京都,华喦开始北游数年,其间曾到过天津,为查氏画花鸟大卷,曾游览承德、嵩山、泰山等地,后来还到过塞外。北国的风情,塞外的奇观,增长了华喦的见识,丰富了他的生活,开阔了他的胸襟。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回杭州后,他应友人陈六观的邀请,游览浙江会稽,探禹陵、兰亭、曹山诸奇,过天目,登庐山,饱餐山川秀色。走北闯南的壮游生涯,使华喦领略大自然的雄壮景色,为他的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此后,他潜心于诗文绘画创作,“自结香茅成小隐”“有时遣兴诗复画”。其诗文更加平淡天真,画风更为清雅秀逸。他晚年(时年74岁)追忆塞北风雪,创作了传世名作《天山积雪图》,该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1710902619234340.jpg

华喦画作《天山积雪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康熙末年,华喦已经在杭州享有盛名。钱塘知县魏㟲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纂修的《钱塘县志》,收录清代前期著名画家六人,华喦与蓝瑛、章谷、谢彬等并列其间。华喦条记曰:“字秋岳,临汀人,自幼学,慕西湖之胜,遂家钱塘,工人物、山水,能诗,善书,人称三绝。”安贫守素  笔尖刷却世间尘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华喦回到杭州,作画读书,守道自得。不久,他续娶蒋媛为妻,并生二子。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年,江淮水灾频发,杭州经济衰退,卖画出现困难,华喦生活日趋拮据,过着“常共妻孥饮粥糜,登盘瓜豉茹芹葵”(摘自华喦诗《幽居遣兴》)的生活。雍正元年(1723年),为维持生计,华嵒从杭州到当时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都市扬州卖画,开启了近三十年奔波往返扬州、杭州之间的鬻画生涯。华喦在扬州期间,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好友员果堂家中,结识了“扬州八怪”中的金农、郑板桥等书画家,以及盐商巨子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彼此交流切磋,诗画酬答。这些画朋书友们广博的学识、深厚的艺术修养,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艺术主张,深深地吸引和影响着华喦,使华喦的绘画技艺得到多方面的拓展,对他中、晚年画风的变革与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融汇众长,画艺日进,画作多从写生中来,主张“画意不画形”,开创兼工带写花鸟画法,人物、山水、花鸟,无一不精,不论在意境、构图、技法各方面都更臻于完美,诗、书、画都获得很高的成就。金农在《画竹题记》中说:“……汀州华喦秋岳,侨居吾乡……尝画兰草纸卷,卷有三丈者,一炊饭便能了事。清而不媚,恍如幽香散空谷之中……予恨不能踵其后尘也。”对华喦画艺推崇备至。华喦的艺术见解和画风与“扬州八怪”相似,经常参与扬州画派的艺术活动,故后人把华喦列入扬州画派之内。 乾隆六年(1741年),华喦返回杭州,寓居解弢馆,作《山水人物册》《花鸟册》《杂画册》和立轴山水等。他画艺虽高,但无术聚财,贫病常伴着他艰度岁月。其间,老友员果堂曾抱病前来杭州叙旧,寒襟相对,互赠诗作,不胜凄然。乾隆十二年(1747年),继妻蒋媛病故,悲痛之情无以缓解,使他的健康每况愈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他以75岁寿龄,病逝于杭州。华喦一生有不少别号,其中“离垢居士”最能表达他“位卑不妨怀高”的胸襟人格和“脱去时习”的艺术主张。“垢”,浊也,意为污秽、肮脏,也喻指耻辱、邪恶。华喦以“离垢居士”自号,主张“笔尖刷却世间尘,能使江山面目新”,表明自己求真向善的人生价值取向。他出身贫寒,却穷且益坚,“书剑随身不厌贫”;处社会底层,却“平生志不慕荣利”,保持轻狂本色,出淤泥而不染。华喦晚年将自己在杭州的书斋命名为解弢馆,“解弢”,出自《庄子·外篇·知北游》:“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解其天弢,堕其天袠,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庄子认为人应该挣脱天然的束缚,获得身心的自由。华喦用“解弢”二字自勉、自警。他还在许多画作上钤印“真率”,希望笔端呈现出“天弢解尽见天机,纷红骇绿毫端涌”的理想境界。

1710903612358328.jpg

华喦画作《桃潭浴鸭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诗画流传  人间不坠青云志

作为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华喦一生作画甚多,《清史稿·艺术·华喦传》记载:“(华喦)画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工,脱去时蹊,力追古法。有时过求超脱,然其率略处,愈不可及。”其中,花鸟画成就最为突出。他继承前人花鸟画传统,又融会明清写意花鸟技法,且不愿墨守陈法,开创兼工带写花鸟画法。兼工带写花鸟画法融合多种技法为一体,既有工笔技法细腻、严谨的表现手段,又有逸笔草草、抒情达意的写意风范,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华喦作画认真严谨,每件作品都精心锤炼,构图章法不拘一格,笔墨不多,空灵而不松散;其笔墨技法遍通诸家,善用粗笔、渴笔作画,以简取胜,笔意纵逸超脱;其造型深得自然天趣,笔下山水花鸟无不生动逼真;其设色浓丽,又不失清雅。华喦的画风对清中叶以后花鸟画影响极大,浙江《江都续志》载:“扬州自乾隆后,画家多取法新罗山人,号新罗派”。近300年来,华嵒对中国画画坛起着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对任伯年、吴昌硕等“海派”画家的影响颇深。不少后世画家喜欢在自己的画幅上写明“效新罗山人笔意”,表示对这位画家的师承和尊敬。时至今日,华喦仍然得到书画界的高度重视,其画作被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中国顶级艺术院校列为教材;《双雀图》《游鱼图》《梅竹春音图》等花鸟画被收入《荣宝斋画谱》;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皆以拥有华喦的作品为荣。华嵒的画作,现今被珍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院和日、美、法等外国美术馆中,成为世界艺术珍宝。故宫博物馆收藏并出版了《华嵒花鸟册》(8幅),《华嵒杂画册》(12幅)。《宋元明清书画家图录》收录15幅,《新罗山人画册精品》收录四季山水、花鸟各4幅,《唐宋元明清名画集》和《画苑掇英》各选刊其精品4幅。此外,华喦还有许多作品流散民间和国外。华嵒的遗诗600余首收在《离垢集》《解弢馆诗集》中,其诗立意深邃,格调超逸,受到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微信图片_20240319152358.jpg

华喦诗集《离垢集》

华喦在江浙成名并生活了50多年,并老死钱塘。尽管如此,他对家乡上杭仍充满眷恋之情,抒写了许多如“我望乡,乡何处?隔春烟,渺春雾;此时闲坐绿窗前,梅子累累不知数。”之类有关羁旅乡愁的诗句,收录在《离垢集》中。诗人怀念故乡,而故乡人民也一直怀念这位杰出画家。1982年11月,适逢华喦300周年诞辰之际,龙岩地区举行了华喦诞辰300周年纪念大会,并成立华喦研究会。2011年,上杭县成立了华喦书画院,并在瓦子街上树立了华喦雕像,以纪念这位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大师。

                                                     (执笔:中共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吴升辉 饶晓艳

                                                           中共上杭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蓝昌九)


                                   

资料来源:1.《福建省志·人物志》(上),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2.《龙岩地区志》,龙岩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第1526—1527页。3.《离垢集》,福建省上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美术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4.《义山诗文选编》(下),郭义山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9年2月出版,第591—594页。5.《中国名画家全集·华岩》,华克淳撰,中华华氏网2009年7月23日发布。 6.《华喦:苦涩的风雅》,陈济谋撰,《艺品》2016年10月。7.《华喦艺术思想及其客家品格——纪念华喦诞生340周年》,邹泉生撰。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