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山区平民衣着向来朴实无华,投料缝工简单,色彩单调,只求御寒保暖、劳动轻便、城乡差异明显,建国前后变化较大。
旧时贫寒农夫,衣不蔽体、耕作肩挑扎一条腰带打赤膊,一套衣服,缝缝补补、几代人穿。明清时期,男子于夏秋一般穿中式左襟短衫,冬春穿长衫大褂,妇女则穿右侧开襟衫,有的绣花镶边。民国时期,男装改为对襟汉衫,直领、布扣。男女裤式相同,统称“大裆裤”,裤管宽大,加接四五寸宽的粗布裤头,穿时折叠紧扎。缙绅富商常着绫罗绸缎,呢绒哔叽,长袍马褂。知识阶层着中山装,旗袍,西装罕见。建国后盛行中山装、列宁装、青年装。年轻人穿直裆窄裤头,时兴蓝、灰色。“文化大革命”期间流行草绿军装。20世纪80年代,男青年喜欢西装、茄克、风衣、女青年喜爱敞胸短袖、无袖衫和裙子、连衣裙。其款式、色调、装饰丰富多彩。
客家妇女在赴会、游乐时常见一种颇具特色的打扮:上衣为连袖右开襟的大襟衫,右胁一排纽扣,结实贴身。领、袖、襟捆边或绣花边。配上一条篮黑色围裙,上及前胸,下可掩腹,宽及两侧,缀一条宽带在背后打蝴蝶结扎紧,胸前呈钟形、绣花。再佩上腰链、牙牌、耳环、手镯、罗帕等。畲族妇女服饰华丽鲜艳,一般用蓝色面料制成上衣,衣领、胸襟、袖口、红色裙子都以白色花纹珠镶边。女青年加上一条绣有花鸟的宽腰带,配上绣有花纹图案的蓝鞋。
旧时民间服装原料,采用家庭自产的葛布、夏布、土棉布(俗称石苏蓝)。抗战前后,输入的洋布有阴丹士林、九子料、毛料。20世纪50年代为国产棉布。60年代常见卡其、的确凉。80年代多用化纤、混纺、尼龙和各式毛料。过去自选布料,聘师缝制合身服装。近年来,定制与选购时装并存,追慕流行时装,质料、款式、色彩日益考究。
(来源:《龙岩地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