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风俗民情
龙岩风俗
2023-11-2210:25:21来源:《龙岩地区志》作者:

龙岩的居民以汉族为主,兼有畲族少数民族等。在龙岩汉族居民中,包容着居住在汀江流域的闽西客家风俗和居住在九龙江上游的龙岩、漳平风俗。这两种风俗主流相同,但各种习俗特征又有显著差别。
  龙岩居民以农耕为主,兼及渔猎竹木副业。历来囿守故土,勤劳俭朴、民风醇厚。自建置1250余年以来,随着地域环境的开发、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政治和文化的制约影响,民俗亦发生很大变化。
  古越族为龙岩之先民,以蛇为图腾崇拜。其生产生活方式早已受黄河流域先进的汉民族的影响,晋代开始加快汉化进程。
  当今住在漳平、长汀、上杭等县山区的为数不多的畲族,其源流尚待深入研究。但漳平的畲族与闽南畲族关系密切,明代已有互相流动迁徙的历史,畲族以狗为“祖图”,古时“悍而俗鬼、居洞砦、家桴筏”。内部各姓通婚。初生婴儿沐浴泉中而不避风日。服饰精美、佩戴繁多、色彩艳丽、梳螺形或截筒高帽式发髻。寨外不多往来,寨内热情待客,喜欢在吉祥佳节盘歌对唱,表现出畲族特有的风情。
  西晋末年以来,中原汉人因避战乱而多次大规模南迁入境,有的定居,有的暂居后又迁徙赣、粤、桂、湘属地山区。他们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艺和文化习俗,逐渐汉化古越族,繁衍成当今居住在长汀、武平、上杭、连城、永定及宁化、清流、明溪的居民,称为闽西客家人。连同生活在九龙江上游的龙岩、漳平的居民,形成龙岩风俗的主流。他们盛行对祖先和大自然的崇拜,对各种神傩、巫鬼的崇信,存在着较为浓厚的乐天知命思想,较为强烈的宗族家庭血缘意识与人伦观念。他们多以血缘聚居,男女老少和睦相处,村社礼仪繁多,古风长存。生产生活中亦免不了出现禁忌陋习。节日习俗除承袭中原习惯之外,还与龙岩时令节气紧密联系,使境内各地又有若干差异。客家盛行重阳登高,龙岩、漳平重视七夕、冬至,皆充满着歇闲游乐情趣。生产习俗更与山区丰富的竹木煤兽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农耕为本”思想息息相关。客家的村社游春礼、农历六月的开镰尝新,别具一格。在分配、交易、馈赠等方面的习俗,带有许多的原始痕迹;在婚丧寿诞、衣食住用方面,带有更为浓厚的山区特点。特别是客家妇女在喜庆游乐时的精致服装,银饰玉佩、锦锈围裙,颇受赞赏。永定的土楼民居,高大雄伟,是国内外生土建筑的一大奇观。客家注重礼仪,团结互助、热情好客、尊敬师长,历来以谋求科举出仕或渡洋谋生来摆脱贫困。龙岩、漳平的居民,商品观念比较突出,擅长筹算,经营办法比客家地区更灵活更开放,常得漳厦风气之先。
  龙岩以中原汉族风俗为基础,又具有龙岩特色的民俗,发展到清末民初已臻完善。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对龙岩的传统习俗进行过两次宣战与冲击,呼吁民俗的革新。苏维埃时期,以革命的暴力荡涤旧社会、旧风俗,出现一场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的民俗革命,锋芒直指劣俗陋习,产生了许多新风尚。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社会进步人士的倡导力行下,出现一些民俗的改良。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传统习俗发生巨大变化,各种陋习、劣俗迅速萎缩或消亡,移风易俗取得令人欢欣鼓舞的成效,涌现不少好人好事。“文化大革命”对民俗又是一次猛烈的冲击,但又导致是非混淆。改革开放之后,民俗又带着丰富的传统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大量地出现在社会生活之中。同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潮中,新人新事新风尚更大量出现,推动着传统习俗朝着文明化的方向发展。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