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地处戴云山、玳瑁山、博平岭三大山脉雄结之处,新桥溪、九鹏溪,万安溪、雁石溪4溪两两合流后,分别以北支流和西支流在西园盐场洲汇流,始称九龙江北溪。她蜿蜒曲折流经西园、菁城、桂林、芦芝4镇(街道)的河谷盆地。这些千山之中的相对平坦地带,是漳平城市发展的空间腹地。在漫长的水路时代,九龙江母亲河是漳平与闽南漳州沿海外部世界进行沟通联系、实现人货进出的得天独厚条件,但九龙江也像一道天堑,隔绝了两岸,不利于漳平城市的拓展。特别是进入陆路时代,九龙江更成了阻碍漳平与外界交流互动的一道鸿沟。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一直在探索运用其时代生产力所能达成的两岸沟通方式。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当数摆渡:九龙江两岸上下分布了不知多少的古渡,历朝历代的漳平人通过摆渡从此岸到达彼岸,实现他们大大小小的人生目标和理想。直至1972年漳平至永福的汽车仍是通过东门轮渡驮运至桂林上岸后上路。西园境内渡口,到了21世纪初才不再使用,退出历史舞台。
20世纪50年代漳平浮桥
渡船的不便且危险是显而易见的,史载九龙江沉船的不幸事件时有发生。于是,人们想到了用浮桥连接两岸。那是知县徐凤歧在明正德九年(1514),即筑城开工后的第二年,同时在县南龙江潭上造船24只,铺以板、链以铁,遂成浮桥,沟通城内外,从此“民不病涉”,渡船危险解除。此后,浮桥有专人看守、维护,并历经多次的重造、改建,增至36只船,改名文昌桥,是通往县南和漳州府道的重要桥梁。此桥屡毁屡建,直至1972年九龙江上的漳平大桥建成后方拆除,历时458年。值得一提的是,浮桥建成后,“宛若虹然”,名曰“龙江虹渡”,为漳平古八景之一,在人们心中留下美好记忆。
在渡船和浮桥时代,漳平城大部分时间囿于椭圆形区域,哪怕在民国17年(1928)拆除城墙后也只向北发展一些,在九龙江阻隔下,无法向南岸桂林拓展。
1972年12月14日漳平大桥通车仪式
新中国建立后,于1971年12月动工兴建漳平城区横跨九龙江的第一座公路桥——漳平大桥。1972年12月建成通车,全长178.8米,宽9米,2墩2台3跨,单拱净跨度50米,为当时全省净跨度最长的钢筋混凝土吊装拱桥。建成后,为县城向桂林方向发展铺平了道路,也是原省道岭和线过境漳平城区的重要桥梁。
1987年10月,又建成另一座跨九龙江大桥——东坑口大桥。全长177.58米,宽12米,为3孔50米跨径空腹石拱桥。此桥连接东坑口和下桂林,也是原省道岭和线、福三线过境漳平城区的重要桥梁。
漳平大桥和东坑口大桥建成后,菁城、桂林和芦芝三地紧密相连,城区人口剧增,为漳平1990年撤县建市创造了重要条件。此后,开发建设桂中路(今桂林路),人行、建行、信用社和工商局等一系列金融机构和机关单位入驻桂林,并改为桂林街道,成为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芦芝东坑口既是重要的工业区,又为城郊区,也拓展了城市发展的空间。
1993年11月动工兴建顶郊大桥,1995年10月竣工。桥身为7孔30米跨径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T形梁板桥,桥长226.96米,宽9米,是连结城区与大菁洋的一座跨江大桥。使顶郊与大菁洋水泥工业区连成一片,拉近城区到漳龙公路距离。
随着漳平经济的发展,漳平大桥原有的桥梁不能满足人流、物流的需要。1997年7月,漳平大桥拓宽改造工程开工,1999年9月15日竣工通车。改造后,为3孔50米跨径的钢架拱桥,大桥全长178.58米,桥宽24米,进一步提高了承载能力,使桂林成为漳平城区的重要组成分,有力带动了桂林片区的繁荣和发展,体育中心地段和闽西南商贸城渐次崛起。
东门步行桥夜景
2006年2月,在东门原渡口处开工建设步行桥,跨越九龙江,连接江滨路与榉仔洲公园,主要用于行人通行。2007年9月竣工,桥长187米,宽8米,主桥采用3跨葵形拱桥,引桥采用普通钢筋砼板梁桥,并配有彩灯。建成后,每天从桥上步行往返榉子洲公园和两岸栈道健身、休闲、娱乐的市民络绎不绝。夜晚,华灯初上,步行桥如长虹卧波、美轮美奂,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南学堂是桂林距老城区最近而未开发的土地,只因隔着九龙江。2012年,由漳平慈善企业家陈福增先生捐赠2000万元开工建设福增大桥。该桥是漳平城区又一座跨越九龙江大桥,为 2 联 8 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2015 年建成通车。桥梁全长 278米,桥宽28米,为城市主干道,双向六车道。大桥建成后,带动了南学堂新区的开发,医院、学校、楼盘拔地而起,成为城市卫生、文教、人居新版块。壮观的福增大桥和美丽的九龙江互为映衬,吸引市民驻足观赏,成为有名的“网红桥”。
芦芝大桥既是漳永高速公路漳平南互通连接线上的桥梁,又是省道219漳平城区过境段(环城东路)上的重要桥梁。2012年8月开工,2015年9月份交工通车。全长732.25米,桥宽25.25米,为双向六车道分离式大桥。建成后,漳平通过此桥连接全国高速公路网络;桂林与芦芝、和平连成一片,更大地拓展城市东部发展空间。壮观的大桥象征漳平如一条腾飞的巨龙,越过九龙江,走向全国。
东坑口大桥因长期重车负载被列为省级危桥改造范畴,东坑口新大桥建设于2014年9月开工,2018年2月11日建成通车。桥跨九龙江,为 4 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因连接东坑口和厚福社区,后市政府重新命名为东福大桥。全长160米,桥宽23米,双向四车道,连接东环路、永漳高速漳平南和省道219,为城市主干道。此桥建成,缓解了市内交通压力,并使城区延伸至东坑口和厚福片区。
如果我们把眼光投放到更广阔的漳平大城区,西园段的九龙江桥梁增长之快更是惊人,带给这里的变化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历史以来,九龙江北溪及其西面和北面两支流像“Y”形把西园9个村分割成三个区域,村民隔水而居,往来靠渡船,非常不便,经济发展落后,贫困乡村的帽子一直戴在头上。然而,近十几年间,西园境内的跨九龙江大桥如一条条长龙,接续跃江,连通两岸三区,汇聚成漳平交通枢纽,蝶变为漳平经济发展重镇,构成漳平大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1月1日可人头大桥正式通车
2006年底,九龙江上西园第一座跨江大桥--可人头大桥建成。村民们载歌载舞庆祝他们无数代人梦寐以求梦想的实现。次年,西支流上的基泰大桥通车;加上1967年建成的北支流上的福三线立新大桥。至此,西园境内被江水分隔的9个行政村终于被3座桥连接起来,各村村民能用陆路交流互通,彻底结束了摆渡历史。
更大的捷报接踵而至:2010年1月12日,漳平市工业路(今菁华大道)和西园大桥正式贯通通车,西园历史性地进入了漳平大城区时代!2012年9月28日,双永(今政永)高速公路正式通车;2018年12月29日,南龙铁路正式运营,两座九龙江特大桥先后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
南龙铁路上的九龙江特大桥(华荣丽 摄)
这些大桥作为高速、高铁,国道、省道、乡道等交通线路上的控制性工程,对今日西园四通八达,成为漳平的交通枢纽发挥了重要作用。南龙铁路漳平西站、政永高速公路漳平互通口均设在西园,是进出漳平极其重要的两个门户。
西园境内九龙江及支流大桥的建成,带动交通和产业发展一通百通,登榜工业园、遂林钢铁产业园先后崛起,龙钢、天守超纤、红狮水泥等领军企业纷纷落户西园,成为漳平工业重镇。在“产城融合”举措引领下,城市的各种资源和服务也正在向这里延伸,必将成为城市的繁荣新区。
1967年以来,今漳平大城区从芦芝至西园的九龙江及支流上,从无到有,总共建成桥梁20座,其中芦芝至老城区段7座,拓宽改造1座;西园段13座,还有3座正在建设之中。桥因城而起,城因桥而兴。这些大桥的建成,跨越了两岸鸿沟,既为漳平城市的扩张奠定了基础,又为母亲河增添了壮丽的景观。它们是半个世纪以来漳平城市快速发展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