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地名文化
城之北嶂,福佑漳平-- 陈龙林
2023-04-0615:37:40来源:作者:陈龙林

漳平邑治由首令陈栗草创;筑城则由第十二任知县徐凤岐完成,取名“菁城”,并书“胜域”,均刻在城门上。城呈椭圆形,东起山川坛、水车尾,西至社稷坛,南临九龙江,北界福满洋,其范围就是今东门至西门头的解放路和江滨路环绕而成。

山水之城,福地漳平。县城南面,前临诸川所聚的九龙江北溪;县城北面,背靠戴云山脉大小诸山。此城之北,近有佛子山,中有仙帽山,远有石鼓山。三山由近及远,皆为县治之倚靠,守护着一城安宁。

据县志载,佛子山“在北门外,县治扆焉”。“扆”是古代一种屏风,因山势低凹,清康熙十二年(1673),知县赵震阳建元天阁于佛子山,以补山势之缺,甚有功县治。1950年代,和平路向北延伸,打通佛子山通往漳平火车站。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北新区崛起,佛子山辟为福祉阁公园,遂成城中之山。

另据县志载,仙帽山和石鼓山,“一左一右,俱为北方之障”。仙帽山像一尊庞大的弥勒佛,端坐城北;石鼓山像一面巨大的屏风,横亘和平、新桥。两山均为漳平龙脉(一顶尖—九仙峰—黛烟山—石鼓山—仙帽山—龙停山)入邑治的重要节点,护佑着城民生生不息;两山皆有佛教寺庙,香火旺盛。

仙帽山即西雾山,海拔615米,鼎立于菁城、和平、西园三地交界处,雄结巍峨,诸山环合。从城北新区看,整座山似一尊“量大福大”的弥勒佛,笑容可掬地端坐于城之北侧,象征着漳平人的包容精神。

西雾山是县城北部的制高点,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古有西雾寨。古寨址面积1200平方米,梯形3围,四周垒石砌墙,现存部分残墙。古寨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乡人在此躲避贼寇,正当贼寇迫近时,忽然山上云雾四起,遮天蔽日,不辨方向,乡人幸免于难,以为有神灵施雾庇佑,遂称之为西雾山,并在此建寺礼佛。1985年,桂林、和平、西园等地佛教信众在此筹资重建天风寺,为漳平城区最早批准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之一。

石鼓山又称国公山,位于漳平市郊北部10多公里处的和平镇下墘村石鼓山自然村,海拔987米。整座山体气势恢宏,像一面巨大的屏障,横亘城之北部,阻挡北方寒流的入侵,藏风聚气,守城安民。从山脚下至山腰呈三角形分布着洋底、下墘、石鼓山3个自然村。

石鼓山也是县城至新桥的乡村古道重要路段,名曰:梯仔岭,足见山势之险峻。至今仍存有部分古道遗迹。翻越梯仔岭即是新桥钱坂村宗坑自然村。永漳高速公路和新隧道从山脚下穿山而过,沟通和平与新桥两地。看着近在咫尺的两种交通景观,恍如隔世,慨叹换了人间!

在石鼓山南面海拔560米处,有座始建于元至正年间的通真古庙(又名石鼓岩、岩泉寺),迄今有六七百年的历史。通真殿供奉“张公法主”“黄公祖师”诸像。殿内存有元代通真殿木匾、通真殿碑记、石墩盘柱础,明代铁钟和清代张法主木雕坐像,皆为珍贵文物。通真殿后的岩壁有股清泉,甘甜冰洌,久旱不涸,洪泽不浑,称“龙泉圣水”;殿前一泓池水,清澈如镜,幽静雅致。

石鼓山有神秘原始的山林岩泉、变幻无穷的岚烟雾气,以及古老的传说,被誉为漳平八景之一。据《古今图书集成》载:“顶有石如鼓,围可十余丈,相传风雨时鸣而有声。又山石多仙人迹及牛羊足迹,皆深入不灭。”沿古寺右边山路登上数百步,在林木苍翠的山崖边,耸立着一块巨石,高10余米,圆如鼓。传说,古时候,有仙人在此山修道,常坐在这块大石上,久而久之,这块石头滋生灵气,时常发出响声。石鼓山东面的安靖村口处耸立一块人形巨石,传说是仙童化身,人称“石将军”“石和尚”。在石鼓山北面另一座山头,有块牛头石,石壁两道石孔时有泉水流滴,形似牛鼻,传说是仙翁所骑的青牛被石鼓声惊跑后卧倒在此。

“石鼓迎仙”作为漳平八景之一,吸引了古往今来诸多文人墨客登临赏景并留下佳作……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