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张宗逊在武平苏区的战斗足迹
2022-09-0610:35:52来源:作者:刘勇汉

张宗逊(1908—1998),陕西渭南县(今渭南市)人。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二营六连连长,后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参加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1月随红四军由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千里来龙,此处结穴”,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由此拉开了序幕。张宗逊在参与创建和巩固闽西中央苏区中,曾数次挥师挺进武平,留下诸多战斗的足迹,为武平苏区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662432185309714.png

参与创建武平苏区

1929年1月初,为粉碎湘赣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会剿”,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约3600余人向赣南、闽西行动,调动和分散敌人兵力,以便将其各个击破,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后,即遭赣敌轮班穷追,红四军接连遭遇挫折,特别是寻乌吉潭圳下遭敌突袭,损失严重,朱德夫人伍若兰在激战中亦受伤被俘,几天后壮烈就义于赣州城。此时的红四军陷入生死存亡之险境,诚如毛泽东3月20日向中央报告所言:“是为我军最困难时期。”

2月3日,红四军前委在江西寻乌与武平民主交界的罗福嶂举行会议,决定改变原红军队伍的建制,将团、营、连整编为纵队、支队、大队。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第二纵队司令员朱德(兼),第三纵队司令员伍中豪,每个纵队编两个支队,张宗逊任第三纵队九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陈正春,党代表罗荣桓。就在“罗福嶂会议”正在热烈进行时,红四军收到赣敌重兵向罗福嶂逼进的情报,因而会议只开了一天,解决了部分迫切的问题。

敌情紧急,红四军前委利用敌军封建割据、互相未经高级协商不能跨省越界行动的弱点,果断决定引兵进入福建武平。2月4日(农历十二月廿五日),天未亮,红四军即离开罗福嶂,冒着风雪严寒,沿着崎岖的山路向武平高书村(旧时称黄沙村)开进。这就是红四军首次入闽!

国民党赣军未接上级命令不能擅自越界进入福建地盘,只得放缓追击步伐。红四军在武平得到短暂的休整补给,活动于民主和中山武溪一带。由于此前红四军前卫部队在寻乌项山支部负责人潘丽引导下,先期进入高书,与当地农协会主席赖汉强取得联系,通过宣传沟通,闻兵色变的当地群众开始对红军有了一定认识,耳闻目睹红军指战员纪律严明,对群众秋毫无犯,不知不觉就对这支军队有了好感。红四军主力进入高书后,即行贯彻毛泽东提出的“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号召,在高书村农协会的配合下,召集群众在赖屋祠堂召开宣传大会,毛泽东和朱德分别在大会上作了宣讲,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宗旨,讲明红军是穷苦百姓的军队,是为人民打天下,谋幸福的!红军指战员还分头在周边村庄书写了“打倒国民狗党”“打土豪,分田地”“打倒贪官污吏,杀尽土豪劣绅”等宣传标语。在红军的宣传发动下,高书村热血青年刘阿三(小名)和赖老五(小名)当场报名参加红军。

1662432283282225.jpg 

 红四军司令部在中山武溪书房下刷写的标语

 鉴于赣敌徘徊于罗福嶂一带,而武平民主与其仅一山之隔,红四军决定继续采用“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的战术来摆脱险境。当天下午,红四军在当地向导赖占明带领下继续在周边打圈子转移,以迷惑敌军,当晚在与民主交界的江西吴畲村宿营。

驻汀州的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旅长郭凤鸣侦知红四军进入赣闽边界活动的消息后,急忙调遣一部进驻武平,并要求武平当地政府每日提供饷食3000银元,弄得县长没办法,竟至私带警兵逃到象洞并大吹红军快要来的消息,籍以恐吓郭凤鸣部来敷衍筹饷筹款事宜。

2月5日,红四军主力再次进入武平县境,经龙溪、沙公排等地进驻东留圩。东留圩近邻江西,是武平西部较大的集镇,此日正是春节前最后一个圩天,街上群众熙熙攘攘,突闻大军过境,急忙上山躲藏,但圩上还是有部分好奇的群众和村中老弱妇孺,红军不失时机召集在圩的群众,宣讲共产党的主张和红军的宗旨,到处书写“打土豪,分田地!”“坚决拥护共产党!”“红军万岁!”等标语和张贴《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毛泽东等红军领导带着警卫员深入街头巷尾的农家民舍,登门看望未走的群众,和蔼地和他们交谈,告知红军是穷人的军队,动员他们去喊回躲藏的家人。为尽快地取得群众的信任,红四军前委、军部下达命令:红军一律不进有住人而没有人在的民宅,确需借用的东西都应得到群众允许后才借,借后要原物归还,付给租金。前委、政治部还派出小分队往黄坊、小溪、苏畲等四邻村庄张贴、书写《红军第四军司令布告》和标语,广泛开展宣传活动。

当地群众目睹身穿单薄衣服的红军指战员不畏腊月寒风,冒着雨雪绵绵,露宿于屋檐房下,无不感动。他们逐渐看清这次的来兵与以往不同,进而与红军接触,随后又送米送菜,烧茶做饭慰劳红军。躲藏的群众也陆续回村,许多群众主动腾出房间给红军住,脱下门板,拿出木板、稻草给红军铺床打垫,待至黄昏时节,东留圩已是一片欢腾,呈现一派军民融洽的喜人景象。红四军在东留得到物资补充,一扫屡战失利的阴影,士气恢复,军心趋稳,整支队伍活力大增。翌日,红四军按预定计划继续转移,许多群众含着热泪依依不舍地欢送红军出村。回归较迟的群众,眼看家中一切如常,有的看到油锅中的年糕一点未少,而灶膛之火却熄得好好的,门还关起锁好,深感内疚地望着红军的去向,无比感激地说:“多好的朱毛红军啊!”红四军首次入武平,虽停留时候不长,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很快传遍武平各地,乃至闽西、粤东地区,极大地提振了周边党组织的革命斗志和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当时的武平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红旗飘飘下井冈,红军来到家乡;

毛委员来播火种,燎原烈火化冰霜。

红军离开武平后,挥戈北进。“八日,驻武的郭凤鸣军队即开去炮兵二连及步兵一营向瑞金出发,中途遇红军,立即开战,郭部死伤六十余人,营长也伤,退回卅里”(《中共福建省委给中央的信》,1929年2月24日)。11日,红军在赣南瑞金大柏地伏击,一举歼灭紧紧追来的敌军刘士毅部肖致平团。这次胜利,扭转了红四军的被动局面。3月14日,又在汀城外长岭寨全歼国民党福建省防军郭凤鸣旅,郭被打死,红军乘胜占领汀州城。

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自1929年1月14日离开井冈山,千里转战赣南、闽西,进行了艰难的武装革命道路及其军事理论的探索和创新,在赣南和闽赣边境一带游击过程中,经历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苦难辉煌历程,具体了解到此地具备开展大规模游击战和创造革命根据地的有利条件,由此拉开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序幕。

同年5月,红四军再度向闽西挺进,直下汀杭,三战龙岩,取得歼灭当地军阀陈国辉旅和卢新铭旅的胜利,红军由此决定在闽西龙岩、永定、连城、上杭、汀州、武平举行著名的“七月分兵”。9月底,在攻占上杭城后,红四军第一纵队和第三纵队直属队、七、九支队进入武平分兵活动,继续采用“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扩大红色区域。三纵队进入武平后,第一步即在高梧、六甲、十方区开展工作,时为九支队支队长的张宗逊负责十方区的工作开展。

根据1929年10月《中共闽西特委关于红军第四军第三纵队在武平工作情况的报告》记载,九支队在十方区活动期间内,在十余个乡先后召集群众大会十余次,全区群众大会一次,十方区革命群众情绪极好,自动起来打土豪,共成立乡苏维埃十一个,苏区一个;九支队还在十方区开设党的训练班,受课者很踊跃,主要教材是:支部工作、支部的意义、支部及干事会组长的责任;干事会工作;党团的作用;怎样发展及介绍同志;怎样视察同志及批评同志;在九支队的帮助下,成立十方区委,书记兰文标,在鲜水、白土、葛腾分别成立党支部,并派同志两人设通讯处;与此同时,九支队帮助成立十方区赤卫队和白土等九个乡赤卫。在红军的宣传发动下,十方区的土地革命斗争轰轰烈烈地开展。

红四军第三纵队结束了在武平的第一步工作计划后,于10月7日,在武东、十方、上坑等地农民赤卫队、游击队、暴动队的紧密配合下,首次解放武平县城。红四军一进县城,随即派出小分队四处宣传,书写标语,张贴布告,安民告示,稳定民心,在城区四周开展打土豪、开谷仓,救济贫民等工作。在红军的指导和帮助下,全县中共党员代表大会和工农兵代表大会相继召开,县红色政权诞生。至此,武平的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基本形成。10月下旬,三纵队由武平县城出发进攻岩前钟绍葵匪巢,而后挺进广东松口与红一、二纵队汇合出击东江。出击东江失利后,红四军主力于11月15日经广东平远差干镇再次进入武平,经武平下坝,武所、凹坑、中间塘等地抵上杭千家村。红四军所经武平之处,继续宣传发动群众,并在武所、中间塘等宿营地召开群众大会,惩办一些罪大恶极的豪绅恶霸,为民除害。

1930年6月,红四军主力再次进入武平开展革命活动。红四军主力在武平开展分兵活动期间,三纵队九支队在张宗逊支队长的带领下进驻武所上坑一带,他们不失时机地大力支持地方党、政组织发动群众,没收土豪财产,焚烧田契债约,重新调查分配土地,并帮助地方赤卫武装迅速发展壮大。红军进驻期间,在上坑刷写了大量标语,宣传发动劳苦大众参加革命。在红军的宣传鼓动下,上坑热血青年踊跃报告参加红军。“峰头瞭望旌旗动,村里频闻鼓角声”,上坑地区土地革命斗争轰轰烈烈的开展。一位驻扎在上坑竹背“朴素居”古民居的一位高大的红军指挥员(据说为张宗逊,待考)有感于上坑人民对革命的热情支持,即兴为“朴素居”房主撰写了一副“革命家声远,永红世泽长”,横幅为“红色江山”的对联,这家李姓主人十分高兴,如获至宝,高高地贴于“朴素居”大门两边。居住于“朴素居”的4位李姓热血青年深受感染,踊跃报名参加红军,他们随红军大部队南征北战,浴血保卫苏区。此后,除白色恐怖时期,“朴素居”主人每逢春节都要撰写一副同样内容的对联贴于大门两边,这个传统延续至今。

1662432357233467.jpg 

中山上坑“朴素居”

红四军主力再次进入武平活动,加速了武平革命局势发展,把武平的土地革命斗争推向新的高潮。

恢复和巩固武平苏区

1932年2月18日,红十二军以卅六师为先行,在师长张宗逊、政委邓华的率领下进入武平北部地区。接着,红十二军乘胜直下,于2月23日分三路进攻武平城,午前10时与驻武平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独立旅钟绍葵部接火,激战约二小时,钟部完全被击溃。二十四、二十五日,红军在武平城附近消灭零星团匪,搜捉土豪。二十六日我军向上杭城挺进,敌不击而退,闻风而逃,上杭城即于是日为红军占领。”盘踞杭武的国民党军自称“守着了大门口(武平),安坐在铁桶内(上杭)。可说是‘万无一失’的幻梦已成泡沫”。

3月17日晨,红十二军与武平独立团又联合进攻岩前钟绍葵部,钟绍葵亲自率领700余人,在福佛庵一带,企图顽抗,战争不到1小时,红军将钟部击溃,其本身只带10余人逃跑。此役,又缴获步枪300余支,花机关5架,驳壳30多支,弹药3万余发,手榴弹4箱,兵工厂、造币厂的机器全部,俘虏其官兵百余人,击毙百余,捉获土豪一大批。《红色中华》为此作了报道:“这为闽西空前的大胜利。它消灭了闽西豪绅地主最基本的武装力量,消灭了闽西工农群众最顽固的敌人。过去,在钟绍葵摧残压迫之下的工农群众,非常高兴,大家纷纷起来捉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许多群众不远百里前来慰劳红军。

1662432486208221.jpg 

周恩来在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发表社论——“红军十二军占领杭武的意义”

 时为苏区中央局书记的周恩来对红十二军配合广大工农劳苦群众克复杭武两城给予高度的赞扬。他特为《红色中华》报撰写社论,指出:“闽西地主豪绅所恃以支持的城堡,一下子便被攻破,将红旗插到武平、上杭城上,这是革命战争的新胜利,这是闽西苏区的新局面。”

1662432538238932.jpg

桃溪亭头红三十六师刷写的标语——“实行苏维埃的土地法令”

此后,红三十六师司令部设于亭头,指挥红军对武北周边的反动民团开展猛烈打击,据《张宗逊回忆录》写道:“红三十六师进到武平北部,拔掉了苦竹山、桃溪、永平等地的地主武装据点。这些据点的少数地主武装,依托村寨,拼命与红军为敌,这是一伙穷凶极恶的敌人,除非坚决加以消灭,他们是决不会放下武器的。这伙地主武装还专门打冷枪射杀红军指挥员,我在苦竹山曾被冷枪打坏了帽沿,差一点被打中头部……可见红军和顽固地主武装的斗争同样是激烈尖锐的。”

同年4月,毛泽东率红军东路军攻占龙岩、漳州两城。为了更好地支援红军东征漳州,留在闽西的红十二军在闽粤边的上杭、武平地区警戒粤敌,保障东路军的后路和右侧翼。在地方党、政、军密切配合下,红十二军迅速收复失地,巩固后方,不但全面恢复了闽西根据地的赤色版图,而且发展了大片新的区域,出现了包括闽西各县大部地区和福建南北东以及东江地区的土地革命局势的全盛时期。

此次三十六师挥戈武平,驻留长达3个多月,三十六师3个团在武平各地开展分兵活动,巩固和扩大苏维埃区域,全县计有赤色人口10万多人以上,先后建立了近20个区、170多个乡的苏维埃政府。在红军的帮助下,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再次展开,广大贫苦农民获得热切盼望的土地,极大地激发了苏区人民的革命热情,苏区群众踊跃参军参战,并省吃俭用,捐钱献物支持红军,支援革命战争。由此,武平的土地革命掀起了更新的高潮,武平苏区呈现一片火红的世界。正如《红色中华》报总结的:“上杭武平两县都成赤区,团匪钟绍葵全部被击溃,闽赣两省联系更加巩固,是革命胜利第一声。”

2022年6月,张宗逊女儿张晓楠踏上闽西红土地,来到武平等地寻访父辈红色足迹,追忆先辈革命生涯。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