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名镇名村
中央红军村 ——武平县桃溪镇亭头村
2022-07-1809:50:09来源:作者:

亭头村位于桃溪镇南面,距县城39公里。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529户2700余人。全村有耕地850亩,山林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山多田少,水运发达。

1928年7月,李长明与张涤心建立了由30多名青年组成的武北第

一支农民自卫军,在新兰高品山腹地——赖圆寨扎营训练,筑起炮楼围墙等,提出“打倒军阀,反对强暴,救济贫困”的口号,开展革命活动。

1929年9月,红四军攻克上杭后,第一纵队一部和第三纵队一部

进入武平分兵活动,第三纵队一部进驻武北,扩大红色区域。李长明获悉后,下令暴动队员李兴监等10多人回亭头。在红军的领导帮助下,迅速组织贫农团、宣传队,散发传单,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并成立了乡苏维埃政府,先后由兰殿元、李育胜担任主席,李寿胜、李朝胜为文书。为了保卫和巩固红色政权,乡苏维埃政府组建了武装赤卫队,李兴监为队长,并成立了共产儿童团、担架队、洗衣队、通讯队、妇女会等有关下属组织。在乡苏政府领导下,亭头村村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复垦荒芜土地,制订村规民约,禁鸦片,禁嫖赌,禁搞迷信活动和买卖婚姻,实行婚姻自主。

为保障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顺利召开,遵照武平县委决定,1929年12月5日,李长明率一队暴动队伍从亭头出发,与张涤心、刘克谟在小澜率领农民举行武装暴动,并取得胜利。

小澜暴动得到红四军的大力支持,威震武北四乡。亭头革命的蓬勃兴起和小澜暴动的胜利,令武北团匪十分恐慌,他们纠集反革命武装向亭头疯狂进攻。暴动队避敌锋芒,转移到回龙、濯田一带活动。

小澜暴动成功后,暴动队伍遵照闽西特委指示,整编为闽西红军游击大队武北第四支队,全队有200多名武装人员,队长练为民,政委张涤心,军事总指挥李长明。1930年6月,武北第四支队到汀州城参加红一军团成立授旗大会,受到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首长的接见。回到武平后,武北第四支队多次击退地主武装的进攻,英勇善战,威名传遍汀武杭,被称为“红色小四军”。同年秋,钟绍葵派一股民团,强驻亭头村兴隆庵,意图镇压亭头革命,但只驻扎了一个月,就慑于武北第四支队的威名逃跑了。随后,武北第四支队又在湘店茶头岗战斗中,与主力红军配合,损失小收获大。

1931年初冬,亭头村从外地运来一批枪支。国民党军探子秘密潜入亭头,只见枪支不见红军,马上回去报告,准备组织民团第二天到亭头偷枪。当天傍晚,新编红军独立团已到亭头整编发枪。次日天还蒙蒙亮,敌人到亭头偷枪,双方展开激烈战斗,独立团取得胜利,抓获了3名俘虏。

1931年10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把红军(老十二军)和闽西红军(新十二军)合编,仍称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政治部主任谭政。李登嵩(亭头村人)任政治部宣传员。1932年1月15日,红十二军在罗炳辉的率领下进军武北。2月中旬,红十二军三十六师直属部队在师长张宗逊、政委邓华的率领下进驻亭头村,司令部设在西平第,政治部设在春园别墅,由此亭头成为三十六师的指挥中心。红十二军三十六师驻扎亭头三个多月,镇压了土豪恶霸,恢复了桃溪区苏维埃政府,重新整顿各乡级政权,恢复健全各级组织,实行苏维埃土地法令,重新分配土地。

在亭头乡苏政府领导下,亭头人民积极捐粮献物,拥军扩红,参军参战,出现母送子、妻送郎参加红军的动人情景。村里召开大型文艺晚会,欢送李茂胜、李相城等十多位青年参加红军。儿童团员为他们戴大红花,妇女主任方华玉把妇女做的几十双布鞋送给入伍青年。妇女们激动地唱起山歌:“青年同志很热心,报名参加十二军。红色政权保卫好,消灭敌人享太平。”

1656317166762359.jpg 

图为红十二军三十六师政治部旧址——“春园别墅”

同年5月,中共武平县委、武平县苏维埃政府由武东陈坑迁至亭头

村,县委书记傅才秀,组织部长刘剑秋,妇女部长邓六金,办公地点设在亭头宝善居。此外,还设有妇女部、工农检察部、军事部、政治保卫局、监狱等机构。县委、县苏迁到亭头后,亭头的革命更为火热。6月下旬,区苏政府也迁回了亭头。

1656317220519016.jpg 

 图为中共武平县委旧址——宝善居

县、区苏维埃政府搬回亭头后,整顿各级组织,整编县警备连(连长朱锦云),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把各地抓获的反革命分子押解到亭头监狱关押,被县苏政府总裁判部判死刑的,押到亭头落勾山刑场处决。

县、区苏政府重视共青团、妇女和少先队工作,亭头乡妇女主任方华玉和王秀妹等10人加入了共青团,李贞祥等13名少先队员参加了赤少游击队。县、区苏政府还十分重视培养乡村基层干部,把素质较高的干部送到红都瑞金培养深造,以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村民李元玉、李凤翔送去培训后分别任命为区苏政府教育部长和工农检察部长。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国民党进一步加紧了对苏区的封锁,导致苏区米、盐、布、药等物品奇缺。但敌人封锁越紧,亭头人民的斗志越坚强。县、区苏政府充分发挥村民的才智给红军送盐,如巧用鸡窝土、老墙土熬盐;用棺材装盐,佯装出丧;用粪桶装盐,假扮施肥。乡苏政府带领村民组编担架队、运输队,运送伤员随军出征,帮助红军搬运枪弹;组织守哨队,有情况即时鸣锣警示;组成洗衣队、做鞋队,为红军指战员和伤病员洗衣被,为红军制作大量布草鞋;编成送信队,递送文件、报纸、传单等,凡属特快信件,不分昼夜及时送达。

1932年10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阙继明带着武装人员到亭头检查县苏维埃政府工作,事后作出四条决定。亭头根据上级政府决定,选派25岁至40岁的农民参加区模范营。

1933年5月间,为攻打驻永平的广东军阀陈济棠,十九军一部指挥部设在亭头村育化学校,在学校菜地上架起天线,用报话机指挥作战。此战把陈济棠部碉堡摧毁,俘敌22人。

县、区苏维埃政府设在亭头期间,各种番号的红军部队频繁来往于此,红十二军三十六师司令部、中央模范师第七团、武平独立二团等都曾先后进驻亭头,全村有13处苏区机构和部队驻地。亭头成为红军休整出击的根据地,处处可见红军身影,处处是红星闪耀的艳阳天。

县、区苏政府设立在亭头一年零三个月后,于1933年秋,因形势所逼,先后搬至小澜等地,继续领导全县人民进行土地革命战争。

县、区苏维埃政府撤离亭头不久,敌人汇集十几个乡的民团约1000人,分南(田雁)、西(江坑)、北(桃溪)三路,荷枪实弹,妄图踏平亭头。面对强敌压境,县游击大队长邹兴龙率众村民英勇抵抗。战斗中邹兴龙指挥游击队员,土铳、长龙、土炮齐发,一时震天动地,敌人乱成一团。游击队乘胜追击,广大群众也拿起武器向敌人猛烈反击。此战打死敌人20多名,缴枪10余支。

亭头反击战胜利后,敌人加紧组织各种力量到亭头掳掠财物,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由于遭受多次民团洗劫,亭头河两岸的32间店铺和39幢民房被烧成一片废墟,69头耕牛、250只猪被掠走。抓走男女50多人,有的小孩被抓走卖掉,去向不明,有的全家被抓,更有甚者被活活打死,许多人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然而即使在极端困苦的岁月,亭头人民仍与红军同呼吸共患难。他们以茫茫山林为基地,草鞋不离脚,文件印章不离身,食宿不定点,支持红军从不停止,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从不停止。自1929年至1934年,仅亭头的湖竂下一个自然村参加革命的就有65人,外出参加红军38人。亭头全村在册烈士37人,1991年健在的失散红军、游击队员、苏区干部35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建设,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亭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承红军的光荣传统,发扬苏区的艰苦奋斗精神,不仅加强春园别墅等革命旧址的修缮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而且致力于新农村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铺路、架桥,不断延伸乡村大道硬化里程,近年来,亭头村铺建村中水泥路近300米,进行河西防洪堤和祥安小区建设,大大优化了人居环境。加快经济发展,提高850亩耕地、2.3万亩山林的经济效益,号召村民巧用广阔山地扩种绿茶、水果、蔬菜,建造水电站,鼓励村民外出创办企业,村民人均收入大大增加,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红色沃土亭头村正如亮丽新星,在万山耸翠的武北闪烁。

( 武平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