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传播 > 史实纵横
闽粤赣边剿匪记
2022-06-2716:10:18来源:作者:

武平地处闽粤赣边陲,新中国成立之前,此地山高林密,峰回路转,交通闭塞。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兵痞匪特的生存与扩增客观上具备了一定有利条件,他们打家劫舍,神出鬼没,流窜于之三省边界,当地群众深受其害,所以武平流传“出门不带刀,不如家里坐”的说法。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党特务形形色色的反革命分子更是利用武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作垂死挣扎,当时活动于武平境内的大小股匪计有100多股3000多人,其中著匪有:“反共救国军闽西纵队”蒋德平、钟勇正副司令;“中国人民自由军14纵队”副司令廖岐鸣;匪首潘美庆、蓝启观、钟锡成、王乃文、曾八古头、钟国勋等。他们各拥队伍,匪霸勾结,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匪特横行,且公然与新生的人民政权为敌,气陷甚为嚣张。1949年10月25日,股匪石启三、廖岐鸣等纠集200余人,偷袭中正区人民政府,杀害指导员冯孔维等4人。同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某部一个连从江西会昌追剿土匪至武平大禾坪坑一带时,遭潘美庆、蓝启观股匪伏击,1名排长和10余名战士牺牲。1950年3月20日晚,钟勇、钟锡成等股匪,乘武平县城驻防空虚之机,夜袭县人民政府,企图劫狱纵囚,被县大队武装击退。武平匪霸之嚣张,由此可见一斑。

匪霸不除,武平人民仍无宁日。对此,省委和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特派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的二五九、二五三团前往闽西加强剿匪反霸斗争。

铁桶围剿

1950年春节前夕,二五九团到达龙岩,龙岩地委、军分区及二五九团领导随即召开联系会议,认为匪霸的活动之猖獗,首当武平,决定集中力量,首先剿灭武平境内的土匪。会议确定武北四区为剿匪之重中之重,由二九团直插武北,驻江西会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某部抽调两个连密切配合,长汀、上杭的县大队武装和有关区中队亦在汀杭边界进行堵击,对武北形成一个大包围圈。地委同时还部署了武平其他三个清剿区的剿匪武装力量:武东、上中一带由龙岩军分区警备团负责;东留、中山等附城四个区由武平县大队及军分区警备团一部负责。武南地区由广东省兴梅军分区五团为主进行清剿。

1950年春节后第三天,我清剿力量一夜之间数千武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整个武平的匪特,尤其是武北地区,包围在天罗地网之中,使之动弹不得。随即我驻剿部队以摧枯拉朽之势对股匪老窝进行逐一围剿,各个击破。在我军强有攻势下,不少敌人还未回过神来就被击毙或束手就擒。但狡猾的匪特多是地头蛇,耳目众多,他们随时窥探我军动向,也常采取声东击西、“打游击”等手段与我周旋,妄图逃避打击,保存实力,日后重振旗鼓,卷土重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驻剿部队对大股匪霸武装进行清剿的同时,发扬人民解放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的优良传统,实行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清匪反霸与发动群众相结合,部队驻剿与政权建设相结合等一系列战略战术,派出由政府和部队组织的宣传队,以召开各阶层人士座谈会或群众大会的形式,深入宣传对匪“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者受奖”等政策,表示不肃清匪霸决不离开武平的决心。这些宣传取得良好效果,群众疑虑打消,剿匪热情高涨,积极配合部队封锁路面,采取村与村联防、设岗哨、夜伏击,一处闻匪,四方呼应等方法,迫使土匪无路可走,形成瓮中捉鳖之势。经我驻剿部队的连续奋战,逐山搜剿,匪潘美庆100多人枪,除匪首逃脱外,其余全部被歼;以大土霸蓝启观及其子蓝玉照为首的匪徒80余人,也受到沉重打击,武东石启三股“汀江护河大队”在我驻剿武装神威之下也全部瓦解。匪特因连遭穷追猛打,分割包围,毫无喘息之机,加上粮食不济,又受我宽大自首政策感召,便迅速土崩瓦解、投降,剿匪斗争取得节节胜利。至6月份底,共收缴长短枪1600余支,土匪首众1000余人回归自新,经过一阶段的斗争,武平土匪已被消灭过半,武北大股土匪基本被消灭。

 重点会剿

 匪特虽受到沉重打击,但他们是不甘心灭亡的,千方百计采取种种手法应对:如夜袭武平城及大禾区队,伏击我驻剿人员,在十方下毒药使二五九团一个连中毒。1950年6月22日,一名潜伏附城中队的匪特在策动该队人员叛变时暴露被捕后,这名匪特供出钟勇等股匪准备于6月25晚第二次袭城的全部计划和一些暗藏我队伍中的匪特分子名单,我即对暗藏匪特进行密捕归案,并调集力量撒下天罗地网。但敌人预先得知阴谋已露,未再次偷袭县城,暂时才免遭被歼命运。面对残存股匪的疯狂反扑,给他们以毁灭性打击势在必行。

同年6月间,永平村民刘邦森在龙尾窖巡山时发现一些大杉树皮被剥,警惕性很高的刘邦森怀疑有匪特在此,旋即向驻剿部队报告,驻剿部队迅速出击,包围此山,原来是“自由军十四纵队”副司令廖岐鸣率100余名匪特窝藏于此山,下雨天搭起杉皮寮以栖身。经过激烈交火,廖岐鸣所统领匪特100多人均被击毙或被俘,但廖岐鸣凭其地形熟悉,老练刁滑,侥幸逃脱。

1950年7月间,龙岩军分区警八团和广东兴梅分区警备团他调,地委组成汀、武、杭剿匪委员会,负责指挥三县剿匪。这时,在武平活动最为猖獗的土匪,是在武南的“反共救国军闽西纵队”,其司令蒋德平,副司令钟勇,下辖3个大队,共300余人,为尽快消灭这股顽匪,二五九团主力奉命转战武南。集中力量打击蒋德平、钟勇、钟锡成、王乃文等股匪;8月间,我一营打死俘虏钟勇部“大酒壶”等七八人和钟锡成部10余人,三营歼灭王乃文股匪30余人,并俘虏蒋德平匪首。10月初,以一、三营,武平、上杭县大队及湖洋十方、岩前、丰稔等地部分基干民兵,组成大包围圈,围歼活动于武平、上杭交界山区的林汉强股匪,经过连续三天四夜的清剿,歼匪百余人,缴获枪支百余支。10月12日开始,上杭、武平、永定县大队及二五团两个连密切配合,围剿驻上杭皇庆山股匪,围歼中正确采用四面包抄,严密封锁,反复搜捕等战术,至23日止,一举将匪共90余人全歼,匪首林汉强化装外逃时被武平象洞区设伏民兵抓获。在搜剿部队强大震撼下,偷袭县城的钟锡成股匪感到难以再利用深山密林生存下去,在我从宽政策感召下,于11月间率部投诚,交出重机枪一挺及其他枪支20余支。12月间,我机枪三连经长途奔袭,在闽赣边界王坑山,当场击毙匪首王乃文,活捉匪特8名。至此,我剿匪武装经过一年的艰苦战斗,计消灭蒋德平、蓝玉照、王乃文、林汉强等匪首40余人,成股土匪基本被消灭。

 追剿匪首

 大兵压境,股匪固然基本肃清,剩下的匪首散匪如钟勇、潘美庆、廖岐鸣等尽是冥顽不灵,坚决以民为敌的死硬分子,他们企图苟延残喘,作垂死挣扎,成为武平人民挥之不去的阴影。为此,驻剿部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布下天罗地网,使土匪真正感到“天之大、却无容身之所”。

潘美庆,这个在武北一带横行多年的土匪、恶霸、反革命分子,被他杀害的革命志士,被他欺凌的平民百姓,难以计数,其斑斑劣迹,可谓罄竹难书。仅从武平解放后开始,被潘美庆及其匪帮打死的战士、群众,就多达80多人。经过驻剿部队的跟踪追击,潘匪部大部被歼,但这个血债累累的刽子手却成漏网之鱼,在武平、长汀边界继续流窜作案。潘匪不除,武北难有宁日。1952年秋,机会终于来了。潘美庆等逃到长汀四都一农户家藏起来,该农户11岁的儿子机警地跑出来报告,部队迅速前往包围,匪首潘美庆未来得及反抗就被击毙。可笑的是,作恶多端的潘美庆如惊弓之鸟上山流窜期间,始终背着一尊观音菩萨,妄想保护他“逢凶化吉”,直到被击毙时,那尊观音还在背上。

钟勇,这位1950年春由金门潜回武平的匪首,曾策划攻打武平城,并公开委派上杭、武平、蕉岭三县县长,纠合十余股土匪共300余人枪,有计划、有组织地伏击我军政人员,派乌单,杀害乡村干部,并收买、拉拢起义人员叛变,活动极为嚣张。1950年冬经过均坑子(属广东蕉岭县境内)、上畲二次围剿,除匪首钟勇、曾八古头逃窜外,已将武平最大、最顽固的股匪全部消灭。由于匪首钟勇多年来盘踞于闽粤边界,反动基础深,通匪关系多,加之其从金门接受特务专门训练,极为狡猾刁钻,故清剿二年多仍未消灭。为消灭钟勇残匪,1953年元月成立闽粤边区武平、蕉岭两县联防清匪治安委员会,负责统一指挥消灭钟勇匪首的工作。1953年1月27日后,钟匪多次出现并实施抢劫等,但均被逃脱。2月20日9时左右,匪首钟勇、曾八古头又一次露面,窜到岩前镇落月坑单家独户的一户农家。对于不速之客的到来,该户主人不慌不忙,并按剿匪部队事前交代的办法,好酒好肉招待,暗地里派其弟下山报告部队。驻剿部队接报后迅速出击,跟踪残匪。不久,在杨梅村附近西山脚下发现匪踪,曾八古头被首先击毙。当时钟勇还击几枪后,逃入深山老林,驻剿部队及基干民兵迅速层层包围此山。经过半小时搜索,终将负隅顽抗的钟匪击毙。至此,多年横行于武南的最大最强的股匪终被彻底肃清。

廖岐鸣,这名“中国人民自由军第十四纵队”副司令,经我剿匪部队打击侥幸脱逃后,继续流窜作案。几年来,我驻剿武装数次对其打击,但屡屡扑空,廖匪还伏击打死我数名战士。究其原因,乃是廖匪在永平乡有很深的反动根基,甚至一些基层干部也给他通风报信。后来,这些人被逐一查清处理,匪徒内部也被分化瓦解。廖岐鸣眼看在当地无立足之地,遂带4名匪徒以经商为名流窜于粤赣一带。1953年冬,廖岐鸣假冒湖北省麻城县人,于萍乡混上火车,公安人员检查其证件时,发现有伪造嫌疑,并查出其夹带有“平远县第五区人民政府用笺”空白信笺多张,遂对其拘捕。经审讯,廖匪终于交待其身份并被押解回武平。1954年春,廖岐鸣在武平被处决。至此,武平境内土匪被彻底肃清。累计歼灭土匪3143人(其中毙553人,俘998人,自新1592人),缴获各种枪械4266支(其中轻重机枪18挺、冲锋枪11支,步枪3747支、短枪490支、及六0炮、迫击炮等一批军用物资)。武平的百年匪患,终于清除。

 ( 武平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刘勇汉)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