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编研论述
红三十四师的组建及沿革
2022-05-1215:28:14来源:作者:苏俊才

1652340638954085.jpg

图为电视连续剧《绝命后卫师》剧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范围内曾经组建过多支红三十四师部队。由于年代久远和资料的不足,人们已很少知道这些部队的组建和演变情况。特别是对于掩护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突破湘江而最后几乎全军覆没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由于过去把它当作“左”倾路线的牺牲品而极少宣传,以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鲜为人知,即使有人试图想做进一步的了解,也难得其详。更有少数人为了宣传的需要,仅凭掌握的少量资料,极不严肃地主观推断加上臆造,把错漏百出、经不起推敲的“研究成果”拿去发表,造成以讹传讹。因此,弄清楚这些部队的组建、演变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还历史本来面目,对于缅怀先烈、教育后人,显得十分必要。

红一军团红十二军的第三十四师

这是一支由多个地方的武装改编而成的部队。要了解它的来历,还得从闽西创建的地方红军说起。

闽西是全国较早、福建最早创建红军的地方。早在1928年7月初,永定农民武装暴动后,张鼎丞、邓子恢等就从参加暴动的队伍中挑选出200余人组成红军营。随后,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又将各县的暴动武装编成闽西红军第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等三个团。1929年3—5月,红四军两次入闽,开始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这年6月,红四军前委在连城县新泉将闽西地方武装改编为红四军第四纵队,下辖第十、十一、十二支队,有1000余人,这是闽西创建主力红军的开始。

1930年3月底,闽西苏维埃政府在龙岩将闽西各县赤卫团改编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下辖6个团,有3500人。4月,按照中共中央的决定,闽西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将红九军改称为红十二军,并对红十二军的领导作了调整,任命邓毅刚为军长,邓子恢为政治委员,陈正为政治部主任,邓壹为参谋长。全军下辖第一、二、三纵队。此后,红十二军出击广东东江。

同年5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决定将龙岩、上杭、永定等县地方武装合编,成立红二十军,下辖第一、二、三纵队,有1200余人。六、七月,又在连城、长汀分别建立第四、五纵队,武平、平和两县游击队。全军3600余人。

1930年6月,红四军第三次占领长汀。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成立红一军团。前委决定,将红四军第四纵队留在闽西,同闽西红十二军第一纵队组成红二十一军,邓毅刚任军长(后胡少海),李任予任军委书记兼政治委员,谭希林任参谋长,陈正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五个纵队,共3500余人。将闽西红十二军第二、三纵队调入红四军,同红四军第一纵队教导队合编为红四军第三纵队。另将红四军原第三纵队(由原第31团改编)调出,并补充部分赣南地方武装,扩编成立了红一军团的红十二军。军长伍中豪(后罗炳辉),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林野,政治部主任谭政。下辖第一、第二纵队。此后,北上攻打长沙。是年10月,军团将各军的纵队、支队、大队改称师、团、连。红十二军下辖第三十四师(原第一纵队)、三十五师(原第二纵队)、三十六师(由军教导大队和赣西赤卫队扩编)。其中第三十四师师长周昆,政治委员高自立,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刘炎。下辖第一○○团、一○一团。此后,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二次反“围剿” 作战。1931年10月,红十二军根据红一方面军总部的命令,将第三十四师重新编回红四军第十二师。

1930年6月汀州整编后,红十二军被调离闽西,北上攻打长沙。从7月到11月,留守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一军,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三次向广东东江出击。11月,中共中央派巡视员施简到达龙岩,决定将出击东江失利后退回闽西的红二十一军余部同闽西红二十军合编,成立了闽西的新十二军。代军长贺沈洋(后左权),政治委员施简,参谋长谭希林,政治部主任李任予。下辖3个团,共3100余人。新十二军担负起应对国民党军“围剿”,保卫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任务。

中革军委直辖红十二军的第三十四师

1931年10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决定,红一方面军在闽赣边界进行整编,将红四军第十一、十二师合编为第十一师,老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改编为红四军第十二师;新老红十二军在长汀会师后,老红十二军其余部队同闽西新十二军合编为红十二军,并兼闽西(后改福建)军区总指挥部。此后,红十二军不再属于红一军团建制,改由中革军委直辖。军长兼军区总指挥罗炳辉,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游瑞轩,政治部主任谭政。下辖3个师,其中第三十四师由闽西新十二军缩编组成,师长游瑞轩,政治委员黄甦,参谋长毕占云。辖第一○○、一○一、一○二团;第三十五师由老红十二军独立团扩编;第三十六师即老红十二军第三十六师,该师及红十二军军部于1932年6月中旬奉命划归红一军团指挥,随同离闽入赣作战。

自从新十二军编入老十二军后,闽西地方党组织和政府积极开展扩红运动,抓紧扩大和巩固主力红军和建立独立师、独立团的工作。1931年12月间,将上杭、长汀两县的赤卫团合编成立红军独立第七师,全师1000多人。1932年2月,福建军区总指挥部成立,并统一指挥红十二军、独立第七师及各县地方武装。同年4月,红军东路军打下漳州后,闽南党组织发动当年参加饶和埔等县工农武装暴动受摧残后流落到漳州一带做苦力的200多人到闽西苏区,成立了红军饶和埔支队。这支部队后来编入红十二军的三十四师。

1932年6月中旬,红军东路军第一、五军团在漳州战役后离开闽西回师赣南。在此之前,福建军区独立第七师编入红十二军,使红十二军的力量得到加强。自红十二军军部人员及第三十六师随中央红军主力入赣作战后,留在闽西的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同第三十五师,担负起巩固闽西苏区,向闽北发展,与江西苏区完全打成一片的任务。1932年10月初,红一方面军最高军事会议成员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决定:将活动在江西地区的红十二军军部和第三十六师编入红二十二军,任命罗炳辉为军长,担负赣东、闽北的发展任务,作为有力的东方一翼;以仍在闽西的红十二军第三十四、三十五师另组成新的红十二军,仍担任发展闽西,联系闽北的任务,不再兼福建军区。军长萧克(一说张宗逊),政治委员黄甦,参谋长何醒南。

1933年1月至3月,红十二军全军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红一方面军决定红十二军等归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担任总司令部预备队。由军部直辖第一○一、一○四团。3月21日,红十二军编入红五军团为主的右翼队,在草台冈徐庄攻击敌人左侧,获得胜利。3月底,红十二军归红三军团指挥,随方面军主力围攻乐安。5月3日,红十二军整编,编成3个团,全军共1600余人。6月,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取消了红十二军的建制和番号,红十二军被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一独立团。

由红十九军改编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

1932年5月,福建军区直属独立第七师奉命编入红十二军。8月,以福建军区独立第五团(由汀连宁清指挥分部管辖)为基础,加上宁化县独立团等地方武装,在宁化县城关再次组建福建军区独立第七师。师长陈树湘,政治委员范世英;9月上旬,永定独立团和龙岩独立团在龙岩小池合编为福建军区独立第八师,下辖3个团,有700余人,师长韩伟,政委简载文;11月,长汀、连城两县独立团在汀州合编为福建军区独立第九师,下辖2个团,共500多人,师长张樑;12月,杭武独立团和武平独立第二团在武平桃溪小澜村合编为福建军区独立第十师,下辖两个团,共1000余人,师长张荣发,政委张平凯,政治部主任赖玉宏,参谋长王胜。上述独立师成立后,在福建军区指挥下,积极参加巩固和扩大闽西苏区的战斗。

1933年初,为了配合中央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在宁化组成以叶剑英为总指挥的东南作战军,东南作战区指挥部下辖由赣南独立第三师和福建军区独立第十师组成的第一纵队,由福建军区独立第七师和模范团组成的第二纵队,由红军学校学员队组成的第三纵队。此后,叶剑英向中革军委提出,将闽西地方部队再组成新的正规红军,很快得到批准。3月6日,由福建军区独立第七、八、九、十师组成的红十九军在上杭县旧县石圳潭正式成立。叶剑英兼军长,杨尚昆兼政治委员,辖第五十五、第五十六师,后又增设五十七师。红十九军归红一方面军建制,由东南作战区指挥部指挥。红十九军成立后,成为东南作战区的主要武装力量。当时全军共计3000多人。同月,根据中共闽粤赣(后称福建)省委的要求,经中革军委批准,由宁化县地方武装和石城独立团(江西石城县有一段时间归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管辖)整编成立福建军区新编独立第七师,下辖两个团,全师1000余人。该师于11月缩编为红军独立第七团;另长汀县在一二月份猛烈扩大红军,经突击共“扩大红军一千零三名,除送一批工人雇农到红校,及一小部到独立师外,还成立一个补充师,充实到新成立的红十九军。”

1933年6月7日,中革军委发布改编红一方面军的通令,要求将其所属的小军小师改编为“三三制” 大师大团,决定将原福建军区红十九军改编为第三十四师,师长由福建军区司令员周子昆兼,政治委员由福建军区政治部主任曾日三兼、由第一○一团政治委员蔡中代理,辖第一○○、一○一、一○二团,全师3000人左右,归福建军区指挥。此后,红三十四师对外宣传时号称红十二军团。

同年7月1日,中革军委命令:以红三军团(欠第六师)和第十九师组成东方军入闽作战,任命彭德怀兼司令员,滕代远兼政治委员,邓萍兼参谋长,袁国平兼政治部主任。为配合作战,还决定红三十四师及闽赣军区、福建军区的宁(化)、清(流)、归(化)分区所辖各独立师(包括独立第七师)、团、营,统归东方军就近指挥。红三十四师先后参加了泉上及连城、朋口等战斗,收复了包括宁化、连城大片苏区;8月中旬,东方军挥师北上执行第二阶段作战计划,红三十四师留驻连城地区,巩固南线。

9月下旬,国民党军开始对中央苏区实行第五次“围剿”。10月28日,根据中革军委决定,红七、红九军团正式成立。红三十四师与红十九、红二十师由红七军团管辖。12月,红三十四师改为红五军团建制,并将原红二十一师第六十三团编入该师,红三十四师由此补充了700余名新战士。第六十三团系由扩大后的黎川模范团改编而成,原属闽赣军区(后红七军团)管辖。

1934年1月初,红三十四师奉命从泰宁南下配合红三军团进行沙县战斗。2月,又奉命北上南昌东南边的浒湾地区作战。3月初,红三十四师在黎川城以南的团村一带作战。据3月13日统计,红三十四师全师共3100人,枪2000余支。由陈树湘继任师长,朱良才继任师政治部主任。4月下旬广昌失守后,红三十四师奉命坚守泰宁,后在梅口地区阻敌。从梅口撤出战斗后,红三十四师奉调江西广昌,参加高虎脑、万年亭、驿前等战斗。8月下旬,红三十四师奉命监视头陂之敌;9月中旬,红三十四师开赴兴国西北的高兴圩一带参加阻击战。10月6日,红三十四师转移到兴国县城南边设防。10月14日红五军团开营以上干部会议,宣布转移命令,并作集体动员。17日,红五军团将防务交给独立三团,随即撤出战斗,全军团(辖第十三师、第三十四师)12168人(原有10868人,补充新兵1300人)从兴国出发到于都集结,最终于21日作为方面军后卫西进,踏上长征之途。

结语

通过上述的归纳和阐述,我们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创建的这三支红三十四师部队的组建和演变情况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首先,经过多次改编,红一军团红十二军的三十四师,已变成主要是由井冈山下来的红四军老班底原第三纵队,加上部分赣南地方武装改编组成的一支队伍;中革军委直辖红十二军的三十四师,除原红军饶和埔支队的200余人外,几乎全是由闽西地方武装改编后组成的;参加长征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早期的部队基本上是由闽西地方武装(包括今宁化、清流、明溪等县地方武装改编而成的福建军区独立第七师近千人)组建和改编的,中期加进了由黎川模范团改编而成的原红二十一师第六十三团的700余人,至红军长征出发前又补充了由中央苏区各苏区县(闽西主要是长汀、宁化县)突击动员送至赣南集中的新战士七八百名。

其次,这三支部队与闽西苏区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都是在闽西苏区改编和组建,参加过开辟、巩固和扩大闽西苏区的战斗,同时也都是非常有战斗力的部队。

最后,对作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担任全军殿后,掩护中央、军委机关和大部队渡过湘江而浴血奋战,最终大部分壮烈牺牲的红三十四师这支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它在中央苏区时的基本情况可以作这样的概述:红三十四师成立于1933年春,主要是由闽西苏区地方武装组建和改编而成的,参加过中央红军东方军的入闽作战和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 战争。长征出发时,全师约6000人。

(作者系中共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