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著名苏区
龙岩:客家廉贤 红土清风
2021-06-1516:41:30来源:作者:邱德昌

对闽西革命老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先后20次来到闽西。他一再强调:“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要饮水思源,勿忘老区”。

1623746623947901.png

龙腾沃野,虎踞丛岩。龙岩,通称闽西,是镶嵌在闽粤赣交界的一座千年生态古城,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这一方奇山秀水,孕育无数志士仁人高擎正义之剑,前赴后继,共同演绎一幅波澜壮阔、长盛不衰的廉政画卷。

理学积淀,滋养闽西客家浩然正气

龙岩城北的连城县郊,有一座名山叫冠豸山,主峰极像古代法官的官帽獬豸冠而取名“冠豸山”,从此,冠豸山因“刚正廉明”之隐义而成为客家神山。这座客家神山,引来无数的仁人志士前来膜拜求知,探求人生真理。最著名的是南宋理学大师罗从彦,朱熹的父亲和老师李桐都曾拜他为师。罗从彦在政治思想方面,注重“仁政”和法治的统一,强调道德修养,力倡名节忠义和廉政。南宋建炎二年至绍兴元年,罗从彦来到冠豸山讲学,洒下理学的种子。他的老师杨时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将“二程”理学传播至东南地区,为闽学及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朱熹在担任漳州知府时,也为龙岩写下《龙岩学宫记》《劝农书》等名篇。南宋乾道年间,朱熹应长汀主簿刘子翔之邀,来到长汀刘氏家庙的东山书院讲学,离开时作诗赠别刘子翔,勉其清正勤政,其诗句云:“簿领不嫌春笋束,廉声欲比玉壶清。枉车投翰殷勤甚,安得仁言与赠行。”朱熹还在长汀培养了一名得意门生杨方,志书评他“廉介刚直”“操履刚正”。杨方任广西提刑多年,办理了数百起案件,铲奸除恶,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因此,后人都尊他为“南宋包公”。杨方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客家地区,大力传播理学,广收门徒,他及弟子们的理学思想和教化引导,对闽西客家文化的塑造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嘉靖年间的漳平县进士曾汝檀,也是位理学名家,他官授都察院都事,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曾汝檀获准回家侍奉父母期间,在漳平县城创办“心源精舍”,招收学生讲学,影响着龙岩县、漳平县一带的民众。到了清康熙年间,连城新泉人张鹏翼继承朱熹理学思想,成为一代理学大家。闽西历代理学大师们将中华儒家传统思想、伦理、道德洒在一代代闽西民众的心灵上,使客家人始终带有一种浩然正气的民族节操,形成崇尚忠义、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

为民请命,彰显勤廉情操一脉相承

秉承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理念和客家文化基因,闽西人延续廉政奉公、为民请命、报效国家的高贵情操,涌现了许多撼天感民的廉政勤政故事。

在上杭城瓦子街,屹立着一座巨大的牌坊“荣褒豸史”,诉说着明代廉吏丘道隆“一门三大夫”的传奇故事。上杭人丘道隆担任过顺德知县、江西道监察御史。正德九年,葡萄牙海盗商船直接侵占屯门海澳,丘道隆大胆上奏,首请驱逐葡萄牙人,并建议召集廷议,把葡萄牙借朝贡为名而心怀不轨的种种图谋讨论明白,清晰定性。之后,中葡爆发了“屯门海战”。至此,嘉靖皇帝下诏确定对葡政策,驱逐国内所有的葡萄牙人,并永远不得入境。在丘道隆影响下,二弟丘道明任山东武城知县,减轻赋税、慎用刑罚,后升任杭州府同知;三弟丘道充为官清廉,为人称颂。同为上杭人的邓灜在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时,林则徐奉旨在广东查获了237万多斤鸦片,拟奏请将所有鸦片运到京城销毁。邓灜闻后大惊,遂大胆上书朝廷,指出此举会加重地方政府的负担,同时会让一些利欲熏心的人铤而走险,建议就地销毁,促成了著名的“虎门销烟”壮举。

龙岩中心城区的古龙岩县,亦涌现许多为民请命的廉政官员。明初龙岩西陂人王源,担任抚州县令时清廉为民,受百姓爱戴。王源任松江府知县,镇压当地恶霸,平反冤狱,把松江府原来因所谓“左道”罪名受诬陷坐牢的上千无辜者平反开释,当地百姓称之为“王青天”。

龙岩城石埕巷,被百姓称赞为“廉巷”,在历史上出了不少廉官。与海瑞同朝并是好朋友的石应岳就是其中之一。明万历元年,万历帝诏令提取户部和光禄寺国库银共20万两用于庆祝生日。石应岳时任户部给事中,连上三疏加以谏诤,同僚都为之捏一把汗,但石应岳不为所惧。同样住在石埕巷的明万历进士王以通,从事监察工作30多年,执法严厉,无人敢犯,当时被朝内称之为“黑包公”。明万历年间,石埕巷还出了位公正廉明、敢说敢当的廉官王命璇。当时,魏忠贤网罗亲信,培植个人势力,王命璇出面弹劾,宁愿辞职返乡,也决不与魏忠贤同流合污。还是在石埕巷,明万历二年,出了位进士叫蔡梦说,担任过江苏、广东巡按,六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取名为《日省录》,记录他每次办案及公事活动,现已成为监察历史上一笔珍贵遗产。

此外,还有唐代著名政治家韩晔任汀州刺史,为官行为正直,务真求实;北宋诗人陈轩任汀州刺史,廉洁勤政为民,民众安居乐业;南宋名相李纲任武平知县,捉拿不轨之徒,整顿社会治安;爱国诗人文天祥在南宋大厦将倾前,力挽狂澜,统领义师在闽西重振旗鼓,率闽西子弟北上抗元,留下忠贞爱国的正气之歌;元代魏侃夫任武平县县尹,清正廉洁、敢于担当,深受民众爱戴;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任汀州府推官,实事求是,体察民间疾苦……龙岩的廉政文明之光,是历代克己奉公、廉政为民的清官廉吏代代传承的接力。

红旗不倒,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

龙岩是著名革命老区和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这里处处流淌着红色血液。从1926年建立党组织到1949年全国解放的23年间,在红色闽西,党的组织始终扎根这片土地,创造了伟大奇迹,被誉为“20年红旗不倒”——

1926年夏,闽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永定支部在永定区湖雷镇“万源楼”成立。1929年12月,毛泽东同志主持的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闽西古田召开,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古田会议决议案。1930年1月5日,毛泽东面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中共闽西地方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闽西南游击根据地。抗日战争爆发后,闽西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在解放战争中,闽西党组织领导人民创建闽粤赣边游击区,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配合南下大军,解放闽西全境。

这里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留下丰富的革命实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6次来到闽西,写下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才溪乡调查》等亲民篇章。周恩来三进闽西,关心群众疾苦,及时纠正发生的肃清“社会民主党”极左错误事件,挽救了大批共产党员、红军和苏区干部。

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张鼎丞、邓子恢等秉承闽西革命精神,树立了廉政典范。在国民党经济严密封锁时期,张鼎丞带头节约粮食,要求省苏维埃临时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定量供应大米菜金。张鼎丞家乡的房子在永定暴动时被国民党军队烧为废墟,新中国成立后,乡亲们多次要求他重建,他都没有同意,至今仍为一段残墙。邓子恢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原则,创造土地革命的溪南方案。后组建粮食调剂局,打击奸商,解决了谷贱伤农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从小农经济的现状出发”,并及时纠正人民公社运动中的“左”的偏差。他始终一心为民,从不考虑个人得失,被称为“农民的知己”。

闽西革命老区的光荣历史,永远值得后人牢记和珍惜。闽西老区人民的光辉业绩和艰苦创业的老区革命精神,永载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无数闽西革命先辈创造的“苏区干部好作风”,体现出“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精神内涵,是党的优秀廉政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如春风润物,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系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