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洲客家音 四海桑梓情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客家民系关心支持是一贯的,他在世界客属第十六届恳亲大会上致词,尤其令人难忘。
2000年11月19日至21日,世界客属第十六届恳亲大会在客家祖地——福建省龙岩市举行。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代表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全省人民,在大会上致词,深情地评论客家,他说:“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与会人员深受鼓舞。
第一章 客家的历史 关键三节点
《客家通史》揭示了客家三个关键节点,构筑了汉族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播迁的历史,从而坚持历史说话,澄清了客家源流众说纷纭的混乱状况。特别是在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去中国化”,构建所谓台湾“国族”,妄图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的政治图谋有重要意义。
客家的历史关键三节点,少了那一个都难以解说客家。即一是民系的由来,二是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三是客家播迁海内外。
(一)民系的由来
理解民系的由来是认识客家是汉族的一个民系的至关重要的问题。那些“客家非汉说”者,总是否认客家是汉族的民系,把民系说成是随意编造的,这样不仅否定了客家,同时也是肢解汉族和反对汉族的问题。
历史告诉我们,客家是中国民族史、战争史、移民史的产物。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宋靖康之难等造成的灾难性的移民,改变了我国南北人口的大格局。原来北方占全国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80%左右,唐安史之乱下降至60%,靖康之难后的金末南宋后期全国人口有22670981户,其中宋12670981户,金9939000户,各占全国户数56%和44%,南方超过了北方。主要是三大战祸移民时,中原南迁汉人分流成了广府民系、湘赣民系、江浙民系、福佬民系、客家民系等多个民系,客家民系是其中的一个。客家先民是汉族分流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会有汉族客家民系的缘由。历史事实说明,客家先民的主体是在历史变迁的大环境中出现的。
(二)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
江西鄱阳湖流域是个鱼米之乡,接纳了大批南迁来的汉人,他们来自冀豫迁出的司豫流人,迁自苏皖的青徐流人,还有不少迁自陕甘晋以及原住湘赣的秦雍流人。然而在唐末宋初至宋末元初期间,唐末出现了黄巢起义引起的战祸,北宋末出现了金兵南侵引起的战祸,驱赶着居住在赣中、赣北的大批南迁汉人再次南迁逃难。唐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总爆发,黄巢军队进入江西。江西引起了很大震动,几乎没有一个州不受战乱影响,地处江西北部的抚州、洪州和饶州,首当其冲。乾符四年(877年),抚州、洪州一度被占领。乾符五年三月,黄巢军队再度攻江西,陷虔、吉、饶、信等州,广明元年(880年)三月再陷饶、信州,战乱使江西北、中部人民,逃向赣南闽西。
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朝廷被迫分成两支。一支由隆祐太后率领进入江西,另一支由赵构率领向江浙转移。这年七月,隆祐太后率部进入江西,不久即达洪州(今南昌),金人闻讯后,随即派兵渡江攻打洪州,年底金兵破洪州。建炎三年十二月,金军占领洪州,屠城,杀城中老小七万人。百姓闻风而逃,大量进入闽西赣南。
南逃的线路主要是通过“四条路线”进入赣南、闽西,与当地少数民族相结合,在人数上、经济上、文化上南迁汉人占优势,融合了少数民族,形成了汉族客家民系。后来客家人又播迁粤东,发展成闽粤赣边连片的最大的客家聚居地。
四条路线:第一条是出鄱阳湖溯赣江而上进入赣南各县或中转闽西;第二条是出鄱阳湖后溯抚河、盱江进入赣南的宁都、石城等县,或经石壁通道进入闽西的宁化等县,石壁成了居住在赣中赣北的南迁汉人进入闽西的重要中转站之一,和客家早期重要播迁地之一;第三条是从今天的江西和浙江交界地带,越仙霞岭沿武夷山东麓南下,进入闽西地区;第四条是南迁汉人进入福建后,再沿闽江上游各支流溯江而上进入闽西。
闽赣粤边少数民族很稀少,南迁汉人进入后,占了当年闽赣粤边总人数的绝对优势,也就是占了客家先民的绝对优势。赣州,唐武德年间(618~625年)8094户,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因南迁汉人进入,达321356户;汀州,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3000户,至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因南迁汉人进入达21.8万户;梅州,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1568户,至宋熙宁八年(1075年)12372户。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赣南和闽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赣南,客家人一片兴旺,但因农民起义惨遭镇压,疫病流行人口外迁,田园荒芜,直至明末清初从闽西、粤东客家人“倒迁赣南”才恢复元气。闽西,是客家民系在闽赣边形成、发展时期的核心区。汀江经“更运潮盐”整治后,成了闽粤赣边物流大通道,汀州成了闽粤赣边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从此发展为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是千年客家祖地客家人创建了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百年革命老区创建了“红色小上海”。
这样的历史事实,回答了何谓客家,客家是什么人的问题。回答了南迁汉人何时何地何因通过哪里进入闽粤赣边的问题。客家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了闽粤赣边是客家人的祖籍地。
(三)客家播迁海内外
在明末清初始,居住在闽粤赣边的客家人口猛增。清道光九年(1829年),汀州户数已增至256110户,1546984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应州的人口已达到1134401人。因人多地少为主因播迁海内外,这是客家史的第三个关键节点。
客家历史上有两大阶段,一是唐末宋初至宋末元初,在闽粤赣边形成和发展了汉族客家民系。二是明末清初始,闽粤赣边客家人播迁全国各省和世界各地。“填四川”“倒迁赣南”,迁广西,迁台、港、澳,播迁东南亚,以及欧、美、澳等。这样,遍布全球一亿的客家人清晰地显示出年代久远和纷繁复杂客家移民的变迁史。所以,客家的三个关键节点也是世界客家史的关键节点。
三个关键节点源自中国国史、方志记载中国史的大格局、大背景,通过考察族谱、古祠、古墓、古民居、古寺等大量史料,相互印证,加上对前人客家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考究,成就了我国首部《客家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