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著名苏区
长汀县情简介
2020-09-1717:28:10来源:作者:

长汀古称“汀州”,简称“汀”,地处福建西部,武夷山脉南麓,南与广东近邻,西与江西接壤,是闽粤赣三省边陲要冲。全县辖18个乡(镇)300个村(居),总人口55万,土地面积309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388万亩、耕地面积44.2万亩,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县,属福建省第五大县。长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客家文化、厚重的红色文化、丰富的生态文化,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客家首府、著名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红军故乡、红色土地和红军长征主要出发地之一,是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建设的典范、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长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久负盛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代置县,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设置汀州,是唐代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之一。至宋代,汀州府与省内其它七府构成了享誉海内外的福建八闽。从唐代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间,汀州一直是历朝历代州、郡、路、府的治所,是闽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唐宋元明清皆谓金瓯重镇,州郡路府县均称华夏名城”之盛赞。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珍贵文物,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店头街是遍布着三十六行当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当年“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烟锁济川桥”,商船码头、桨声篙影,“上河三千,下河八百”繁华景象的缩影,至今各行业依然生意红火,是繁华长汀的商业名片。此外,透着古老长汀铮铮铁骨的古城墙,代表书香长汀绵绵文脉的汀州试院,恢宏壮观的济川门,秀气婉约的惠吉门,饱经沧桑的三元阁,灿若繁星的古城楼、古井、文庙、天后宫、城隍庙等古迹,以及各大传统街区、家祠家庙、会馆、民居,历练千年古韵犹存,见证着汀州的辉煌,唐朝名相张九龄、南宋名臣文天祥、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大理学家朱熹、大学士纪晓岚也讲述着古城的过往,荣誉市民成龙、罗杰·菲斯克、乌巴特尔、陈纳德及其夫人陈香梅、珍妮·玛丽·西普利是长汀的骄傲。

长汀文化厚重、璀璨多姿,是享誉中外的世界客家首府。自晋代永嘉之乱以后,客家先民怀揣中原文明衣冠南渡,筚路蓝缕,将中原优秀文化带到闽山汀水,在客家母亲河的滋润下,与原住民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俗、服饰、建筑、风土和饮食文化,凝结成独具魅力的汀州客家文化,世世沿袭、代代传承,并从长汀走向五湖四海,创造了极其辉煌的业绩,长汀成为客家人的发祥地和集散地。因古代汀州作为第一个府治行政机关而存在,所辖八县均是福建省的纯客家县,故汀州城被海内外客家人称为“八闽客家首府”“世界客家首府”,汀江也被誉为“客家母亲河”,至今仍有许多海内外客家知名人士慕名而来寻根谒祖。从1995年开始,每年都举办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活动,在长汀无论是闹市还是僻壤,客家宗祠里鼎盛香火不绝如缕,客家围屋里爽朗笑声温馨美好,客家山歌宛若天籁不绝于耳,客家妹子勤劳淳朴倾城倾国。同时,长汀还是客家美食发祥地,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客家菜之乡”,是“福建省美食名城”,既有6个中华名小吃、34个福建名小吃,也有世界五大名鸡之一的河田鸡,被誉为“红军可乐”的客家米酒,还有居“闽西八大干”之首的汀州豆腐干等美食,色味俱佳沁人心脾。我们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同志吃了长汀的豆腐后,在狱中遗作《多余的话》最后一句写下:“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长汀星火燎原、红旗不倒,是光耀神州的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红军故乡和红军长征主要出发地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不仅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央苏区的文化、经济中心和红军重要的兵源地、给养地之一,特别是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福建分行、中华运输管理局福建分局、闽西工农银行、中华贸易公司、中华纸业公司等金融贸易机构和红军被服厂、长汀印刷厂、中华织布厂、红军斗笠厂、福建兵工厂,以及造纸厂、炼铁厂、造船厂、硝盐厂、熔银厂等一批军需为主、兼顾民用的工厂相继在汀设立,为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经济封锁发挥了巨大作用,素有“红色小上海”之美誉,被誉为“红军故乡、红色土地和红旗不倒的地方”。1931年,周恩来同志从上海秘密来到长汀,看到长汀苏区人民支前踊跃、市场繁荣,赞叹道“汀州的繁盛,简直为全国苏区之冠”。同时,长汀也是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省军区所在地,是福建省革命运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无数长汀儿女“听党的话、跟党走”,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册烈士就有6700多名,涌现了杨成武、傅连暲、涂通今等开国将军13名。“青山有幸埋忠骨”,瞿秋白、何叔衡等一大批革命志士在长汀红土地上安息。1934年9月30日,红九军团在长汀中复村出发参加长征。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为长汀留下了众多红色文物和革命遗址,目前全县共有各级文保单位98处118个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4处12个点(其中红色文保单位3处8个点),省级文保单位36处48个点(其中红色文保单位19处30个点),县级文保单位58处58个点(其中红色文保单位19处19个点),重要革命遗址122处、省定革命基点村34个、县级革命基点村73个,其它未定级红色文物77处,以及“十一个第一”红色经典,即红军入闽打响第一仗、第一次提出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建立、第一次统一红军军装、第一次发放军饷、第一所红军医院、第一所红军印刷所、第一次设立红军军团建制、第一个市级苏维埃政府、成立第一批公营企业、红军长征第一村等。1937年,朱德同志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对长汀给予了高度评价“长汀,果然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2005年长汀被列入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第7条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2010年5月,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长汀红色旧址群旅游区为国家4A级景区,目前长汀县正全力冲刺创建国家5A级景区。2019年6月,中宣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在长汀设分会场,并对长汀红色文化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

长汀山水秀美、景色怡人,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家园。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水土流失几近全县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的真实写照。长汀如此恶劣的生态状况让当时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同志很关心、很牵挂,也很揪心,曾先后5次带队深入长汀走村入户,调研指导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不同工作岗位对长汀工作作出9次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2001年,习近平同志提出“再干八年,解决长汀水土流失问题”,长汀掀起了大规模治山治水的高潮。在习近平同志的感召下,长汀老区人民敢于拼搏、迎难而上,持续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经过一次次的摸索实验,总结形成了“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被誉为“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一面旗帜”和“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一个典范”。2011年12月10日、2012年1月8日,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习近平同志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建设连续两次作出重要批示,长汀人民倍感振奋、备受鼓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嘱托,再次掀起了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潮,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在更高起点上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第一阶段的关键性胜利,昔日的“火焰山”变成了“花果山”“金山银山”。1985年以来,累计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09.3万亩,水土流失率从31.5%下降到7.95%,森林覆盖率从58.4%提高到79.8%,森林蓄积量达1752万立方米,湿地保有量达3596.7公顷,林地保有量达25.9493万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7594万公顷,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Ⅱ级标准以上,实现了从浊水荒山向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历史性转变。2017年9月,一举获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有关经验做法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的肯定性批示,在中央电视台大型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央视新闻联播《践行“两山论”兼得“富与美”》和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报道推广。2019年,“长汀县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的启示”入选中组部工作案例,被列入中组部干部培训教材。

近年来,长汀县深入学习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汀工作作出的9次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发挥“听党的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优势,大力发扬红军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精神和老区苏区“闹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优良传统,按照省委、市委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决策部署,着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促机制活,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促产业优,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促百姓富,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促生态美,扎实推进稀土、纺织服装、文化旅游“三大主导产业”,特色现代农业、医疗器械、电子商务“三大重点产业”,新能源、健康养老“两大新兴产业”发展,打好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役”,决战决胜涉麻制毒重点整治、城市建设“两个专项行动”,深入实施产业兴县、招商引资、基础设施、乡村面貌提升、文明县城创建“五大提升行动计划”,抓实抓细“双培育行动计划”、新动能培育、乡村振兴、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等工作,在新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