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名镇名村
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地
2020-07-2109:35:29来源:作者:廖雅珍

蛟洋村位于上杭县东北部,是新罗、上杭、连城三县(区)的结合部,交通便利,319国道和308省道贯穿其中,距龙长高速公路蛟洋出口2公里,龙赣铁路古田站出口3公里。蛟洋村是蛟洋镇集镇所在地,解放前是古蛟区(是古田镇、蛟洋镇和步云乡的统称)的中心。在1928年揭开了上杭武装斗争的序幕。毛泽东、朱德、陈毅、邓子恢、谭震林、罗瑞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永不磨灭的足迹。20世纪的蛟洋,为了独立、统一、民主、法治、文明、富强的现代中国的理想得以实现,百姓几代人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蛟洋暴动

1928年6月25日,军阀郭凤鸣调遣驻上杭的钟铭清两个营和连城的罗藻一个补充团,围攻蛟洋。面对敌强我弱的阵势,在上杭县委书记郭柏屏领导和中共党员傅柏翠的指挥下,集合北四区蛟洋农民自卫军2000多人,用200支单响枪和土炮、鸟枪、土铳、梭标、大刀等,同两路来犯蛟洋的军阀进行武装抗击。

26日当敌十余尖兵欲冲进乡时,暴动队伍以土炮进行轰击,当即毙其4人,伤3人,由于土炮土枪进硝装弹慢,火力不继,暴动队伍虽顽强抗击,但蛟洋暴动最终失利,接连3天蛟洋被军阀烧抢杀,烧光80多幢房屋;9月28日(农历8月15日)三、四百敌人窜入蛟洋,又烧100多幢房屋。蛟洋傅姓人家前后被烧200多幢房屋,财物含家藏的各类文物文献,损失殆尽,平民男女十数人被杀,还有武装人员牺牲。(次年毛泽东到蛟洋,在经费困难情况下仍亲手筹拨300银元救济受害的蛟洋百姓。)

7月中旬,傅柏翠奉命率蛟洋武装队伍去永定县整编,傅柏翠率部相继参加支援永定暴动、攻打龙岩白土和县城、永定坎市和上杭稔田等战役。8月间中共闽西特委决定分兵活动,张鼎丞率部去平和县方向,傅柏翠率部于9月初回到蛟洋。这时,军阀郭凤鸣换调黄月波营盘踞在蛟洋村外4公里处。傅柏翠部利用家乡条件发展游击战,不断打击敌人,壮大自己,终于逼走了敌人,到11月间完全收复被敌占据数月的蛟洋。12月,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的福建省委候补书记罗明赶到蛟洋,向北四区的党员传达“六大”精神,要求总结经验,继续发动武装斗争,尽快建立乡村苏维埃政权,并组编一个精干的“红军教导队”。傅柏翠立即召集北四区中共党员和武装队伍在蛟洋文昌阁开会,传达罗明书记的指示,并选定历经磨练的青壮年30余人,组成蛟洋“红军教导队”,配备了从敌人手中夺来的好枪。接着,傅柏翠自带这支精干武装,连续三次出击取胜。1928年底,北四区蛟洋整体成为赤色世界。

1929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派曾省吾、罗瑞卿来蛟洋任军事教官,训练和整编红军和农民自卫军(蛟洋1922年组织的村“民团”,到1928年初改编为本乡农民自卫军)。5月26日北四区武装在蛟洋文昌阁广场成立红军第59团,团长傅柏翠、党代表曾省吾、参谋长罗瑞卿。6月中旬,傅柏翠率红59团去连城新泉参加红四军整编。红四军前委决定以上杭、龙岩、永定武装为基础扩编组建红四军第四纵队,其中以第59团为主干编为第七支队,以永定武装为主干编为第八支队。第四纵队首任司令傅柏翠(后任纵队党代表),党代表李力一,参谋长罗瑞卿,政治部主任谭震林。蛟洋许多傅姓与非傅姓子弟成为第四纵队第七支队的骨干。1929年夏,北四区20多个乡村先后成立各乡苏维埃政府。

(二)蛟洋革命武装参加“三克龙岩城”“三打铁上杭”

1929年红四军入闽,经过三次大仗,建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第一仗是3月14日在长汀长岭寨,击溃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郭凤鸣部2000余人,击毙罪恶极大的郭凤鸣;第二仗是三克龙岩城,消灭军阀陈国辉旅;第三仗是攻打“铁上杭”,全歼军阀卢新铭部,蛟洋革命武装参加了后两仗。

第一次攻克龙岩城。1929年5月21日晚,傅柏翠、曾省吾接紧急信,提灯赶到连城县庙前,会见毛泽东和朱德,并接受“侦察和阻击尾追之敌”的任务。5日22日,红四军经上杭古田乡直奔龙岩,这便有毛泽东的“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的诗篇。毛泽东随即转兵永定。其时,傅柏翠派人连续7次将书面的敌情报告,急送45公里外的龙岩,不料被龙岩县委书记谢某搁置,致红四军失去向漳州方向推进的机会,谢某即被撤了职。

第二次攻克龙岩城。因得悉龙岩城内仍有陈国辉留守部队,朱德、毛泽东令红四军第三纵队从永定坎市出发攻打龙岩城。1929年6月2日,傅柏翠、曾省吾、罗瑞卿奉命率红59团进入龙岩东宫山。下午3时,伍中豪(司令员)、蔡协民(党代表)、罗荣桓(政治部主任)率三纵队从龙岩城西门发起攻击;红59团从东门攻入,黄昏时候便与三纵队胜利会合。守敌刘烈波逃走。6月4日,傅柏翠在龙岩龙门会见毛泽东,并报告上杭白砂驻敌情况。6月7日,红四军及傅柏翠的红59团分三路向白砂进攻,一举摧毁了军阀卢新铭旅在上杭东北部的据点。6月12日林彪率一纵队去才溪等地策动农民暴动,然后去新泉会合。

第三次攻克龙岩城。6月中旬,红四军在连城新泉进行了整编。6月19日晨,朱德指挥三克龙岩城的战斗,一举消灭军阀陈国辉的全部嫡系。傅柏翠率第四纵队,17日从连城新泉开拔,18日夜驻龙岩考塘,19日晨越过龙门,遇龙岩城内逃敌便将其消灭。21日,龙岩城中山公园举行两万人大会,庆祝消灭军阀陈国辉旅的胜利。

(三)中共闽西“一大”在蛟洋举行

1929年7月8日,毛泽东与夫人贺子珍,还有被调职的谭震林、蔡协民、曾志、江华等人,离开红四军部队,徒步前往闽西特委所在地蛟洋。毛泽东是以前委特派员身份去指导闽西特委召开的闽西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为了进一步促进革命形势的发展,解决土地革命斗争中日益突出的问题,达到巩固和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目的,中共闽西临时特委根据红四军前委的建议,决定在蛟洋文昌阁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以总结闽西土地革命斗争的经验和教训,制定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方针和路线。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与会代表们在会前就土地、政治、党务、武装群众与政治组织、物价、洋货入侵和工农业破产等问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研究,提高了代表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大会的顺利召开作了议题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选择蛟洋作为闽西一大的召开地点,主要是考虑:第一,蛟洋地方政治上相当纯洁:20世纪土地革命之前,没有当地的反动势力或以反动势力为背景的政治势力,也没有土匪势力;1928年蛟洋暴动之后,傅柏翠率部开展游击战争的前后半年间,区内及其外围的投机助敌、害民的个别坏人已被肃清。第二,地理优势:进出蛟洋地区只走山路而没有公路,来往的人们都安全。1929年毛泽东和红四军许多将领以及闽西的许多革命者,在“受围剿”的局势下,来往或居住于这里都很安全。

1929年7月22日至29日,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文昌阁二楼召开。参加会议的有邓子恢、张鼎丞、郭滴人等50多人,代表闽西3000多名党员。毛泽东、谭震林、江华、蔡协民、曾志等代表红四军前委出席会议。大会推举邓子恢等五人为主席团成员,推举十三人为决议起草委员,分别负责起草政治、土地、组织、政权、宣传、工运、军事、妇女、共青团、济难会等项决议案。代表大会首先由龙岩、永定、上杭、平和等县代表向大会汇报上一年各县党组织领导后田暴动、永定暴动、蛟洋暴动、平和暴动的经过情形,总结其中的经验和值得吸取的教训。接着,邓子恢代表闽西临时特委向大会作工作报告。代表们对特委工作报告和其它各项专题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会上,毛泽东精辟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特色,揭露了敌人内部的矛盾,赞扬了闽西地方党组织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指出闽西党组织今后的任务是巩固和发展闽西红色根据地,并阐述了实现这一任务的六个有利条件和三条基本方针。这六个有利条件是:闽西根据地已有八十万群众,经过了长期斗争,而且暴动起来了;闽西各县有了共产党,这个党与群众建立了亲密的联系;闽西各县已建立了人民武装——红军、赤卫队;闽西的粮食可以自给;闽西处于闽、粤、赣三省边界,山岭重叠,地形险阻,便于与敌人作战;敌人内部有矛盾,可以利用。三条基本方针是:深入地进行土地革命;彻底消灭民团土匪,发展工农武装,有阵地地波浪式地向外发展;发展党,建立政权,肃清反革命。

大会通过了由邓子恢等执笔起草、毛泽东修改审定的《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之政治决议案》《关于苏维埃政权决议案》《关于土地问题决议案》《关于共青团决议案》《关于妇女问题决议案》等决议案,制定了“坚决的领导群众,为实现闽西工农政权的割据而奋斗”的总路线,确定了巩固并扩大党的组织、发动并组织广大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扩大工农武装等5方面的具体任务,为闽西土地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大会于7月29日闭幕,会后,闽西各级党组织在中共闽西特委的领导和在红四军的帮助下,积极贯彻执行中共闽西“一大”精神,深入开展土地革命,闽西大地上呈现出一派“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喜人景象。

中共闽西“一大”所通过的各项决议案,为闽西的党组织制定了一条正确的总路线,并为实现这条路线制定了各项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针、政策和实施办法。这一系列完整的土地革命指导思想、阶级路线、分配原则和斗争策略,不仅指导闽西苏区顺利地完成了土地革命任务,而且对其他革命根据地以至解放后的土地改革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创办蛟洋红军医院

红军医院位于龙岩上杭蛟洋县蛟洋镇蛟洋村,原是石背傅氏宗祠。白砂战斗胜利后,毛泽东在白砂约见了傅柏翠,一方面表示对红59团的关心,另一方面是想在蛟洋创办红军医院。他在了解蛟洋方面的情况后,对傅柏翠说:“蛟洋一带赤色基地比较巩固,部队连续征战,伤员要有一个妥当安置,你回蛟洋选一个地点设立红军医院,将沿途染病和战斗中负伤的病员集中到一起治疗。”并将红4军沿途缴获的枪支交给傅柏翠武装地方赤卫队。傅柏翠随即派人回北四区向区委书记傅希孟传达毛泽东的指示,建议将石背村的两座祠堂让出来辟作医院。1929年6月10日农历五月初六,红军医院正式成立,名为“蛟洋红军医院”,又称“闽西红军后方医院”。其时,中共北四区委员会奉命外出接运伤员。区委书记傅希孟率蛟洋民众数百人,翻山越岭,把江西南下福建沿途安置的红军伤员180多名,顺利地用担架抬来蛟洋治伤、疗养。红四军军部拨出专款开办经费,由红四军军部原副官陈永林首任院长,王俊恒任党代表兼中医。蛟洋苏维埃政府派傅庆奎任医院事务长、傅锡奎任会计;还从所在地区请来西医、中医和伤科及民间医师,蛟洋本村傅赞谟便是主要医师之一。药物来源是老蛟洋墟上的中药店,不够的就上山自己采药。蛟洋派入的医务和事务人员,不收医院报酬,一律由当地苏维埃政府支付其生活费。每逢节日,苏区为医院送去肉、禽、蛋、蔬菜、布鞋等慰问品。附近民众热心义工,为医院上山砍柴、烧火做饭,或做豆腐、豆花、糈面,或洗衣、洗涤医疗用品,或为伤病员理发。有的伤病员医治无效去世,区苏维埃政府为之置棺材、举行葬礼。当伤病员太多无法容纳时,还建立了红军医院的分点,分别是位于甲子凹傅丹初老先生(傅柏翠老师)的房子和上连四纸寮中。

毛泽东、朱德、陈毅、邓子恢等,都去过医院慰问伤病员。蛟洋红军医院建立后,毛泽东先后4次到医院看望伤病员。

蛟洋红军医院历时只半年,前后收容治疗伤病员300人。1930年1月,三省敌军“围剿”,红四军转战江西,敌军已逼进蛟洋村外15公里处。蛟洋苏维埃政府紧急动员民众,组织担架队转移红军医院的全部伤病员。先越过大山,转移到古田吴地村的张家祠,以后转送龙岩的小池,改为红十二军闽西后方医院。1931年初又从龙岩小池禾南厝迁到蛟洋小和坑,驻该村文昌阁和大塘背等处。总部设在文昌阁、医务部设在中乡堂,重伤员住隆重公楼和下屋塘,轻伤员住余庆堂等处,后勤部设贵孺家。后又屡经迁徙,最后迁至长汀濯田,改称福建军区后方医院总院,并在南阳等地建立分院。

目前红军医院的医疗室、医官住房旧址(围屋7间)尚保存,虽没有倒塌,但也属于危房,部分倒塌的屋柱石散落周边,旧址亟待抢修。

(五)革命烈士纪念亭

革命烈士纪念亭位于蛟洋文昌阁左侧镇龙桥过去的小山顶上,原为蛟洋村老圩上建的革命烈士纪念祠,1985年搬迁至此。纪念亭砖木结构,亭式建筑,柱体三拱,瓦盖尖顶。里面立有一块纪念碑(原件),碑高1.65米,宽0.65米,碑上端阴刻楷书“纪念碑”三字。纪念碑是最早建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全国罕见。该纪念碑上记录着在1928年6月农民暴动以后,到1929年9月打下上杭城以前,参加过本区革命斗争而付出生命的党员农会会员,暴动队员,甚至没有参加革命斗争,由于敌军打来时逃避不及遭难而亡的老少男妇,不分本地或外省人统统都被列入,经统计碑文共列有51人。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