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传播 > 史实纵横
武平红军标语见证中央苏区 “东南前哨”烽火硝烟
2020-06-3009:25:08来源:作者:

1593480509630991.jpg

武平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中央主力红军数次进入武平开展伟大革命实践,谱写了壮丽革命篇章。1932年间,红十二军克复杭武,十二军卅六师驻留武平长达数月,恢复、巩固、扩大了闽粤赣边苏维埃区域。1933年5月至1934年3月间,为打破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作为中央苏区“东南前哨”的武平,更是红军云集,计有红十九军独立师3000余人,红四军所属一师1000人,二十三军及独立二师800多人,红一军团第三、四师2000人枪,红军学校教育连、红军独立第十团、二十二军第五团,工人师700余等先后进入武平境内,协同地方武装并肩作战,保卫苏区,曾发生了石灰岭、大乾头、将军桥、中正、永平寨等无数次大小战斗,在中央苏区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在那如火如荼的战争岁月里,红军指战员为宣传发动群众,鼓舞苏区军民斗志,在武平各地刷写了数以千计的红军标语。这些通俗易懂的标语,成为启发苏区人民阶级觉悟、凝聚广泛社会力量的重要载体,它如同红色的呐喊,如同战斗的号角,极大地激发了苏区人民的革命热情,指引苏区 群众拥军扩红支援前线,激励武平英雄儿女踊跃参战,为了苏维埃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奋勇向前。

岁月流逝,时过境迁,历经近90年风雨岁月,武平县桃溪、永平、武东、中堡、中山等14个乡镇的27个村仍然遗存有300多条红军标语。尽管经历烽火岁月的磨蚀,一些标语已残缺不全,斑驳暗淡,但它们依然犹如战地黄花,显得格外耀眼,细细欣赏,我们依然能从中管窥中央苏区波澜壮阔的战争风云,看到那段闪耀光芒的历史。细细品味,它们仍然能给我们以穿越历史,烛照未来的磅礴精神力量。

1929年9月,红四军攻克上杭县城,接着,红四军一纵队、三纵队进入武平开展分兵活动,扩大红色区域。三纵队进入武平后,第一步工作即在高梧、六甲、十方区展开,指挥机关设在高梧。红军一进武平即实行普遍的宣传工作,先后召开30余次的大小会议,发展农会会员300余人,成立区、乡农民协会;帮助成立高梧、十方区苏维埃政府和六甲区革命委员会和黄柏等30个乡苏维埃政府;整顿扩大农民武装组织,建立高梧、十方、六甲3个区赤卫队。红四军还注重建立和发展地方党、团组织,设立党的训练班,组织党组织的基层干部学习。三纵队指挥机关驻扎高梧寨上期间,红军书写了“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帮助工农分田分地”等大量红军标语。与此同时,红四军第一纵队进驻中堡期间,帮助成立中堡区苏维埃政府,扩大农民武装组织,大力支持地方党、政组织发动群众,没收土豪财产,焚烧田契债约,调查分配土地。在此期间,红军还开展了广泛的革命宣传发动,书写了“打倒抽收苛捐杂税的国民党”等大量红军标语。在完成第一阶段工作任务后,1929年10月,红四军三纵队在武东、十方、上坑等地农民赤卫队、游击队、暴动队的紧密配合下,直取武平县城,在红军的指导和帮助下,全县中共党员代表大会和工农兵代表大会相继召开,县级红色政权诞生,武平苏区基本形成。

1930年6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由江西寻乌再次进入武平开展革命实践,毛泽东率前委驻梁山书院。此次红四军进入武平活动,正值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等军阀混战正酣之际,史称“中原大战”,神州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红四军不失时机提出要帮助劳苦大众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让劳苦大众自己出来管理自己的天下,并在武平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一是发布文告,广泛宣传,唤起工农革命;二是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红军主要领导人亲自在县城的梁山书院、东岳庙、先贤祠等地召开城区和附城的乡苏干部、各界人士代表座谈会、茶话会、妇女会、群众会,继续作社会调查,了解民情,为“南阳会议”作好准备;三是指导召开武平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和党员代表大会;四是发动群众,没收土豪财产,收缴反动武装;五是检阅全县工农赤卫队。在此期间,毛泽东亲自指导宣传员在梁山书院外墙刷写了“军阀混战不消灭民众的痛苦永远不能解除”的标语。朱德军长率红四军司令部在中山武溪宿营期间,在钟氏祠堂书写了“打倒贪官污吏,杀尽土豪劣绅”等标语。红四军主力结束在武平活动后,由县城经尧录、袁畲、中堡往上杭、长汀进发,在途经中堡村宿营期间,书写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的民众联合起来”等标语。红四军主力再次入武平活动,把土地革命推向新的高潮,加速了武平革命局势的发展。中山上坑地区是武平革命的风云际会之地,1929年至1932年间,为策应主力红军入武,此地曾先后爆发三次农民武装暴动,声震周边地区。红军离开武平后,国民党军和还乡团又卷土重来,并大肆进行反动宣传欺骗群众。在中山上坑刘氏祠堂,至今犹存“扑灭朱毛红军”、“欢迎红军兄弟来当白军”等标语,与对面潘氏祠堂“共产党万岁”、“不给白军带路送信”等红军标语遥相对应,成为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1932年2月间,红十二军克复武平、上杭,并直捣钟绍葵龙井老巢。据《红色中华》报报道:“这是闽西空前的大胜利,它消灭了闽西豪绅地主最基本的武装力量,消灭了闽西工农群众最顽固的敌人。”曾经被钟绍葵摧残压迫的工农群众非常高兴,许多群众不远百里前来慰劳红军。此后,红十二军驻留武平、上杭一带开展分兵活动,消灭反动残余,并警戒粤敌,保障红军东路军出征漳州安全。在此期间,红军在武东、桃溪、中堡、中山等地书写了“拥护中国共产党”、“实行苏维埃土地法令”、“注意捉杀白军探子”、“反对国民政府,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实行土地革命”、“共产党就是工农兵团结起来”、“打倒国党,欢迎粤兵拖枪来当红军”等诸多红军标语。3月,武东游击队配合红十二军攻克岩前龙井的钟绍葵老巢,钟绍葵残部四处逃窜。此后,武东游击队支队在十方笠麻寨驻扎期间,在此书写了“欢迎钟匪绍葵部下的士兵携枪参加游击支队”等标语。7月,广东军阀陈济棠部进驻武平十方等交通要道,武东游击队支队转移到其他乡村,国民党军进驻笠麻寨,并对游击队书写标语进行篡改,变成了“欢迎钟□绍葵部下的士兵携枪消灭游击支队”。红军、白军的标语交锋,生动反映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之激烈。

1932年3月间,钟绍葵部被红十二军直捣武平岩前龙井老巢后,率残部逃往广东。后此股反动势力又死灰复燃,1933年间被广东军阀黄任寰改编为“闽西剿匪第一支队”,多次率部进攻武北、武西苏区,攻打工农武装,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先后烧毁民房1000余间,杀害游击队、红军和人民群众1000多人,给苏区人民造成巨大损失。1933年4月,粤赣军区第三作战分区指挥部由门岭移驻武平帽村,其直属独立团进驻帽村的同时,主力红军二十二师、五十六师独立第三团、中央模范师第七团亦驻武平西、北部。当地赤卫队、游击队,以及地方红军等与他们紧密配合,广泛开展游击战,抗击国民党军队与地方民团的进攻,在永平寨等地发生了大小数十次战斗。如1933年5月,广东军阀严应鱼旅两个营和钟绍葵“剿匪支队”向武北进攻,在永平当风岭被红军独立十团、地方游击队挫败,粉碎其阴谋。红军驻扎永平期间,在帽村、田背、塔里等地刷写了“配合红军参战”、“扩大红军”、“打倒压迫武工农的钟绍葵”等大量红军标语,号召武平劳苦大众支前扩红,参军参战,奋起反击敌人的进攻,巩固红色政权。尤其值得一提的永平镇塔里村,粤赣军区第三作战分区指挥部由江西门岭移驻武平帽村后,与帽村紧邻的塔里村成为红军防御广东军阀严应鱼部进攻的据点,第三分区所属红军独立十团经常进驻与此,并与来犯之敌进行了多次激烈交战。红军进驻塔里期间,刷写了“红军为工农谋利益而来”等标语,至今犹赫然在目。在红色战斗号角的激励下,塔里村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参战,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土地革命初期该村有110户400多人,但由于饱受战火,该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未有农户外迁的情况下全村仅有73户315人,是一个罕见的至今人口还未复原的省级革命基点村。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平北部地区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势力交锋极为激烈。武北反动民团尤以大禾地区的蓝启观、邓立文、潘美庆部尤甚,他们利用封建宗族族长的身份,胁迫控制当地劳苦大众为其服务,与革命力量长期对抗,对武北苏区危害极大。1932年6月,红一军团第四军军长王良率部出击漳州胜利后回师赣南,途经大禾村时被蓝启观部冷枪击中而牺牲。此后,红十二军卅六师、闽西红军独立十师、红一军团一师二团等先后进驻大禾,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号召当地被胁迫欺骗的劳苦大众回头参加革命,与反动势力作坚决的斗争。红军在大禾村、邓坑村刷写了“你们想要得到一切解放,只有消灭地主武装,组织你们自己的政权”“贫苦工农起来□□捉拿邓立文地主武装”“欢迎被压迫的工农群众回头革命”“共产党十大政纲”“国民党十大罪恶”等大量红军标语。红军的宣传发动取得很好效果,据1933年11月17日《红色中华》报道:“武平最近工作在很大的转变中,动员了赤少游击队基干游击队,配合红军作战,先后加入红军群众烈热慰劳红军,得到相当成绩,大大提高了红色战士的勇气,两天之间,攻破大禾土围子三只。特别是最近慰劳红军更为热烈,慰劳品三百余担,洗衣队俱乐部与儿童团少先队沿途欢送,高呼口号……新苏区群众深刻认识了红军的光荣,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我们大家来当红军吧。”

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政府严令各地铲除洗刷红军标语,违者严惩不贷,但武平苏区人民在白色恐怖中和漫长岁月里,想方设法让红军标语保存至今。历史证明,这些催人觉醒和奋进、闪耀着真理光芒的红军标语,得到群众的喜爱,并永远留在人民记忆中。

红军标语是“固化”的党史和革命史,是宝贵且不可再生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是一部部“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科书,承载着一份份独有的我党革命斗争史料,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教育价值。近年来,武平县在财政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拨款3000多万元,加大对包括红军标语屋(墙)在内的一批红色革命旧址的维修保护力度,并深入挖掘红色旧址的文化内涵,取得丰富成果。这些红色旧址、红军标语屋(墙)已然成为武平宣传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激发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的重要平台,成为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为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投身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推动武平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武平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刘勇汉)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