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与年(1896—1978年),原名项廷椿,又名梁明德,连城县朋口文地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五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生。祖父项定方出身秀才,父亲项仕豪是耿直厚道的山区农民。项与年有兄弟6人,他排行第四。三哥项廷爵在福州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北平、上海等地供职。与年9岁时,过继堂叔项仕杰。养父为晚清汀州府秀才案首,学识渊博,精通医术,在朋口开一家叫“永济堂”的药店。与年15岁时,与童养媳王村玉成婚,5年后生子项德崇(后改名项南)。民国6年(1917年),项与年只身到北平三哥处。后又随三哥赴南京、上海两地任所。在上海目睹了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接受革命新思想,与三哥一起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
民国13年12月,经颠沛辗转,与年和同事宣政一起回到上海。不久,宣政邀他同往其杭州的家中。在宣政家的丝绸行里,与年认识了中共杭州地委的负责人宣中华等人。后宣中华介绍与年前往海宁县硖石小学何赤华处,以教书为名秘密从事革命活动。民国14年,由宣中华、何赤华介绍,在硖石小学参加中国共产党,成为闽西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旋即由党组织派往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等地,担任党的支部书记,从事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进行秘密革命工作。民国16年4月回国后,以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科长的公开身份,从事党的秘密活动。民国17年,赴上海,在劳勃生路(今长寿路)创办复炎(纪念韩复炎烈士)学校,担任校长。在周恩来、李克农等主持下的中共中央联络局白区工作部(又称“特科”)直接领导下,与年先后在上海、广州、香港、南京、北京等地,担任上海与中央苏区、陕北与北方局的秘密交通,从事军委情报工作。民国22年,与年离沪转外地,几经辗转,打入国民党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任机要秘书。民国23年10月,蒋介石从南京飞抵庐山,召开5省军政要员军事会议,部署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红军。与会的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司令带回《铁桶围剿计划》、兵力部署、进攻线路、战斗序列等有关绝密机要文件。与年阅后,顿觉事关重大,立即将情报用四角号码字典的字码编成密码,记在一本四角号码字典上,凭司令部通行证,连夜出境,前往瑞金,向红军司令部报告。随后与年参加长征。长征途中,毛泽东在谈及此重要的“四角号码情报”时说,“搞情报的同志是有功劳的”。
民国24年,党组织把与年从长征路上派往香港,开展秘密联络活动。后来回到上海从事情报工作。在艰苦的秘密活动中,与年因内奸告密曾被敌人逮捕入狱,但他在敌人威逼利诱下,立场坚定,英勇机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曾受到上海党组织给予的“反敌特斗争胜利”的奖励。“西安事变”时,与年赴西安,负责联络通讯工作。民国27年,到延安,与年改名梁明德,先进中央党校学习,后历任中共三边地委、关中地委、绥德地委常委兼统战部部长,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与年从延安到东北,历任松江省延寿县县长,松江省建设厅厅长,辽宁省工业厅副厅长;旅大行署农林厅厅长、旅大市农林局局长;东北人民政府人民监察委员会高级专员;辽宁省监察厅副厅长,辽宁省第三届政协委员等职务。
1959年,与年回到阔别数十年的家乡。他辞退县里护送人员,爬山越岭,步行回家。穿着草鞋,上山砍柴,煮稀粥,吃地瓜,到处访贫问苦,慰问革命烈士家属、革命老干部。到朋口中学(原连城三中)给全校师生讲革命传统,勉励师生要学好本领,接好革命班,建设祖国,建设家乡。回到东北后,把自己节约攒下的工资,购买1套40千瓦的发电设备捐献给公社电站,同时汇款数千元,赠送3部汽车发动机和电话线等,帮助家乡贫困山区架设电话和发展交通。
“文化大革命”中,项与年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肉体上受到严重摧残,被以“叛徒”罪名开除党籍,送辽宁盘锦农场劳动改造。1969年冬,已是年逾古稀的与年,被遣回福建老家。
1972年,辽宁省革命委员会经过反复审查,认定项与年是一位久经考验的老革命、老党员,彻底推翻了“叛徒”的不实之词,恢复了党籍和名誉,补发了工资。1973年,项与年接到补发工资,立即汇款1500元给原工作单位,补交几年来因被开除党籍而无法按时上缴的党费,捐资5000元修建家乡的莒溪水库,支援家乡发展水电事业。项与年自己生活俭朴,却处处关心民生事业,关心群众疾苦,在干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享有威望。
1978年10月2月,在龙岩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