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理论视野
闽西对中国革命的十大贡献
2017-08-1710:59:00来源:作者:曾汉辉

在革命战争年代,闽西老区人民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胡锦涛

闽西,我很熟悉。这是原中央苏区所在地,对全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习近平

闽西位于福建省西部,所辖范围包括了原龙岩州的龙岩、漳平、宁洋和原汀州府辖下的长汀、上杭、永定、武平、连城、宁化、清流、归化(现明溪)等县,是一块红色土地,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

  2006年1月13日,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在福建视察,莅临闽西时郑重强调:“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9年2月13日,胡锦涛同志在视察闽西看望五龙村群众时,进一步指出:“在革命战争年代,闽西老区人民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4年10月31日上午,在古田参加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闽西老红军、“五老”人员和军烈属时指出:“闽西,我很熟悉。这是原中央苏区所在地,对全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闽西和江西赣州的一部分是中央苏区,对党和革命的贡献是最大的。要永远铭记老区人民为革命作出的贡献,永远不要忘记老区、永远不要忘记老区人民,忘记就意味着背叛。”

  这是两任党的总书记对闽西老区的充分肯定和一片深情的肺腑之言。

  重温中国革命史,总结闽西人民的奋斗业绩,笔者认为闽西对中国革命有十大突出贡献。

一、闽西是中国土地革命的一面光辉旗帜

  闽西是继海陆丰、井冈山之后最早实行土地革命的区域。1928年8月,在永定大暴动之后,成立了溪南区苏维埃政府,闽西革命苏区领导人邓子恢、张鼎丞领导群众组织分配土地,实行土地革命,提出了溪南区土地分配的“七条”原则,特别是提出了“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采取抽多补少的分配原则,地主富农和贫农、中农一样分田”的办法,既科学又实在。1929年、1930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两次入闽后,在总结闽西土地革命实践的基础上亲自指导召开了闽西“一大”和“南阳会议”,就有关土地问题和富农问题作出决议,形成了包括“抽多补少,抽肥补瘦”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土地分配原则,为我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内容,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红军长征后,闽西党组织和游击队以革命武装帮助农民抗租,领导保田运动,开展保田斗争,保护了土地革命成果,保护了群众利益,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闽西约有20多万亩的土地一直保留在14.6万农民手中,这是全国绝无仅有的辉煌业绩。


  二、闽西是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地


  1929年3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首次入闽,随后他又七次来到闽西,在闽西、赣南转战了六年多。这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闽西赣南的革命实际相结合,总结了朱毛式的、李文林式的、方志敏式的,又吸收了闽西张鼎丞、邓子恢式的最新鲜的经验,在闽西写下了《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初稿、《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初稿、《才溪乡调查》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形成了建党建军、中国革命道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苏区民主建政等五大理论,特别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三块基石”:即对中国革命有着决定意义的正确革命道路的论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适合中国国情的建党建军纲领的《古田会议决议》,表达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反对本本主义》,从而使闽西有幸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地。

三、闽西是中央苏区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

  红四军首次入闽,攻占汀州城,在辛耕别墅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确定了“在国民党内战初期,以赣南、闽西20余县为范围,从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再将这一割据区域与湘赣边界的割据区域相连接。”从而初步绘制了中央苏区的蓝图。接着毛泽东指导促成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的成立,它成为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随后毛泽东又亲手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使之成为继井冈山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南方所建立较早而又比较巩固的一块在全国有影响的革命根据地。1931年秋,以赣南、闽西为基础的中央苏区成立后,闽西苏区先后辖有永定、上杭等10多个县(市)的苏维埃政权,200余万人口,占中央苏区的半壁江山,此后闽西的长汀等地逐渐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闽西的宁化成为中央苏区的“乌克兰”。闽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核心,是中央苏区的东南屏障,它在抵御和牵制福建、广东方向的敌人,配合中央主力红军开展反“围剿”战争以及捍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的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目前,闽西所辖的全境所有县(市)都是中央苏区县。

四、闽西是红军的创建地、红军的故乡、将帅的摇篮


  1928年6月,永定大暴动后,在金砂金谷寺创建了福建省第一支红军部队(闽西红军营:营长张鼎丞,党代表邓子恢),此后,还把杭、永、岩的暴动武装整编为闽西红军第七军十九师,下辖3个团。1929年6月初,红四军第二次入闽第二次攻下龙岩城后,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决定将闽西地方红军充实到红四军一、二、三纵队,同时组建红四军第四纵队,闽西红军第七军成为四纵队的骨干力量。1930年6月,根据汀州会议精神,决定红四军与闽西、赣西南的主力红军,进行混合整编,在长汀南寨广场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朱德,总政委毛泽东,从而使红四军从下井冈山时的3000多人,发展到20000余人,成为全国战斗力最强的一支红军部队,闽西子弟兵成为红一军团的主力。此后发展成为红一方面军,成为全国红军的主力部队。尔后,闽西积极开展“扩红”运动,闽西人民踊跃报名参加红军,先后组建了红九军、红十二军、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新十二军、红十九军等多支红军部队。在整个革命战争年代,闽西有10万余人参加了红军和游击队。建国初期被授衔的10位开国元帅有9位、10位大将有8位、57位上将有33位、177位中将有113位以及众多少将都在闽西工作战斗过,闽西当之无愧成为共和国将帅的摇篮。同时,闽西籍的开国将军71位(2位上将、7位中将、62位少将),占福建全省开国将军总数的86%。

五、在闽西召开的新老“古田会议”是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为总结1927年南昌起义至1929年12月期间红军中的共产党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的丰富经验,肃清一切旧式军队影响,用马列主义武装党和军队,1929年12月28-29日,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在上杭古田溪背村的曙光小学(即廖氏宗祠)召开。出席大会的有红军各纵队、支队、大队党代表和士兵党员代表、闽西地方干部代表及妇女代表等120余人。大会由陈毅主持,会上,毛泽东作长篇政治报告,朱德作军事报告,陈毅还传达中央“九月来信”并作了关于废止肉刑和枪毙逃兵的报告。会议总结了红四军建军以来的经验教训,批判了红四军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坚持以无产阶级思想建设人民军队。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等一系列原则,第一次开启了人民军队新的启航点。会议选举毛泽东为前委书记。这次会议确定的建党建军原则不仅为红四军党和军队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全党全军的建设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曾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两次为古田会议题词,2004年9月6日的题词是:古田会议是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时隔85年,2014年10月31日,11月1-2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提议和决策下,全军420位代表、320位将军齐聚古田、召开了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确定了政治工作的时代方略和时代主题,重塑了军魂,又一次开启了人民军队新的启航点。古田是我党确定“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地方;是我军政治工作奠基的地方;是新型人民军队定型的地方,也是我们党立规矩定制度的地方。


六、闽西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治国理政的重要实践基地

  闽西根据地是继井冈山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南方所建立的又一块较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局部执政后,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在闽西苏区,中国共产党人初步创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苏维埃法律体系,它所探索的法制建设为中央苏区乃至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法律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如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苏维埃政府组织法》《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工会法》及《借贷条例》《优待士兵条例》《商人条例》《取缔牙人条例》《取缔纸币条例》《保护青年妇女条例》《保护老弱残废条例》《合作条例》《裁判条例》《暂行税制条例》等共计6部大法、10项条例,是中共创建苏区中最早制定的较完备的法律,为后来全国苏区政权建设提供了范本,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闽西苏区,中国共产党人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改善民生,创办了全苏区第一个劳动合作社,创办中央苏区第一个粮食调剂局,第一个闽西工农银行、第一家公营企业、第一个对外贸易机构,第一次提出解决城乡“剪刀差”问题,为中央苏区和新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最丰富的经验。在闽西苏区,中国共产党人大力加强苏维埃文化教育事业,使之成为进行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的有力武器。第一张红军军报《浪花》,第一个苏区出版机构———列宁书局,第一所妇女学校———新泉妇女夜校,第一个红军医务学校,第一、二届苏区游艺体育运动大会,都在这里发生。同时,闽西还培养出中央苏区第一模范区———才溪乡,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实践典范,这个模范区无论是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都是“第一模范”。

  因此,在1930年,闽西的执政经验就得到了以中央代表身份到闽西巡视工作的恽代英的充分肯定。他在《看闽西农民造反的成绩》《闽西苏维埃的过去和将来》等文章中,初步总结了党在闽西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不仅如此,闽西还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治党治军人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过副总理的邓子恢,担任过第一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后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张鼎丞,第一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担任过代总参谋长、后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杨成武,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丕显,第一任建材工业部部长赖际发,第一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曹菊如等近百人。

  七、闽西是长征的重要出发地,闽西儿女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1933年3月,蒋介石调集50万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并把重兵放在北路和东路,发动对中央苏区腹地的进攻。由于我党“左”倾错误领导者在第五次反“围剿”初期的军事冒险主义转而到后期实行消极防御的保守主义,节节设防,同强敌打堡垒战、消耗战,北线重镇广昌、建宁相继失守。驻扎在苏区东线的红一军团、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等2万多人,担负着阻击东路敌军的重任,处于苏区东南屏障的闽西长汀、连城的松毛岭,成了阻击敌军的最后一道防线。松毛岭保卫战也成为了中央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战,松毛岭之战打了七天七夜,阻击了国民党六个师的进攻,拖延了国民党军队扬言1934年10月1日要占领红都瑞金的步履。

  松毛岭保卫战失利后,红九军团奉命在长汀钟屋村(现为中复村)集结待命。1934年9月30日,红九军团兵分两路从钟屋村出发,首先踏上长征路。长汀钟屋村成为“红军长征第一村”。随后,中央机关和其他主力红军分别从闽西的宁化、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开始踏上漫漫长征路,在二万五千里征途中,中央主力红军途经11个省、通过6个少数民族的地域,翻越了18座大山,渡过了24条大的河流,战胜了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以无比坚毅的革命精神,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了奠基大西北的伟大胜利。在参加长征的8.6万主力红军中有福建八闽儿女2.8万人,其中闽西儿女2.6万人,在长征途中,闽西儿女担负着前锋或后卫、政工或后勤、侦察或救护等特殊而繁重的任务,特别是红五军团34师,作为长征的断后部队,为了保证中央主力红军能顺利渡过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湘江,全师6千多名闽西子弟喋血湘江,壮烈牺牲。闽西儿女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到达陕北后仅剩2000多人。一里一忠魂,这是何等的壮怀激烈!他们之中能留下姓名的仅仅数千人,大部分则成为了无名英雄,在红军长征史和中国人民革命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八、闽西儿女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国人民投入了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为了抗战事业,闽西人民团结协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省吃俭用,捐粮送鞋,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运动,同时还奔赴抗日前线,直接对日作战。

  在抗战时期,历经三年苦斗的由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领导的闽西南红军游击健儿共近3000人,背负着民族的大义,经过艰苦的国共和谈,于1938年春改编成新四军第二支队,其人数占了新四军刚开始点兵总人数9000人的1/3。张鼎丞任支队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从福建龙岩整装出发,奔赴皖南抗日前线。他们不仅取得了半塔集保卫战的胜利、车桥战役的胜利,同时,还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1939年8月,新四军军部决定设立江南指挥部,9月,粟裕离开横路章村前往苏南,不久,二支队机关亦迁往苏南。二支队在狸桥整整一年,部队人数由初出闽西南的2700余人发展到6000余人,还建立和发展了以工农为骨干的地方武装,成为坚持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抗战爆发后,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2000多名闽西子弟兵被编入了八路军,其中一一五师也是闽西子弟兵最集中的一个师。以杨成武、罗元发、陈海涵为主要军政负责人的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在雁宿崖、黄土岭战斗中击毙日本“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并培养出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群体。闽西子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九、闽西是“20年红旗不倒”的战斗堡垒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真正称得上红旗不倒且地域范围较大的地方有两块:海南(即琼崖)和闽西。闽西革命斗争“红旗不倒”有3个显著标志:一是党组织长期存在,党的领导从未间断,党的红旗始终不倒。闽西最早的党组织是1926年成立的中共永定支部。随后相继成立了永定金丰支部、上杭支部、龙岩小组、武平小组等党的组织,1929年红四军入闽前,闽西已建立永定、上杭、龙岩、长汀、武平等5个县委,党员755人;至1930年5月,全区有县委6个、区委53个、特支19个、支部546个,党员约1万人。随后建立了中共闽西临时特委、中共闽西特委、闽粤赣边特委、福建省委和闽西苏维埃政府,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闽西的地方干部、红军和游击队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下坚持游击战争,党的地方组织逐步恢复和建立,至1937年6月,已建立县军政委员会(县委)8个,区委60多个。1937年10月成立中共闽粤赣边省委,闽西地方党组织有支部90个,党员3398人;1941年“闽西事变”后,闽西地方党组织被迫转移上山隐蔽,1943年10月起逐步得到恢复;抗战胜利后,闽西地方党组织仍然贯彻执行分散隐蔽,向外发展,保存武装和干部的策略,坚持开展斗争,一直到1949年闽西解放,党的组织长期存在,党的领导从未间断,党的旗帜始终不倒。二是革命武装长期存在,武装斗争从未间断,革命武装的旗帜始终不倒。闽西党组织从单独领导革命斗争开始,就注意建立革命武装,并且一直坚持武装斗争。大革命失败后,闽西党组织在龙岩、平和、上杭、永定等县领导发动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工农武装暴动,建立了福建第一支红军部队———闽西红军营。随后又组建了闽西红军第七军第十九师;红四军进入闽西后,闽西建立第一支主力红军———红四军第四纵队,并形成了主力红军、地方红军和赤卫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红八团、红九团及各县地方武装坚持游击战争,拖住了33倍的敌人;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奔赴抗日前线,占新四军全军总数的三分之一多。此后,留在闽西的部分游击队继续发展壮大,从王涛支队、康容支队、闽西支队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闽西党组织一直掌握人民武装,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始终不倒。三是长期保留部分土地革命果实。早在1928年,中共闽西党组织便领导永定溪南区共13个乡,2万多人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没收、分配工作。红四军入闽后,解决了50多个区600多个乡的土地问题,约有80多万贫苦农民得到了土地。红军长征后,游击队以武装帮助农民抗租,开展保田运动;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抗日后,闽西党组织继续领导保田斗争,保护土地革命成果。据新中国土地改革前调查,闽西有龙岩、上杭、永定等县的15个区、83个乡、14.6万人口的地区,约有20多万亩的土地一直保留在农民手中,直至全国解放。2014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古田会议会址时特别强调:“闽西是二十年红旗不倒的红色堡垒。”

  十、闽西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数万闽西儿女血洒中华大地

  在整个苏区时期,闽西先后有10万工农子弟参加红军和赤卫队,中央主力红军8.6万人参加长征,闽西儿女有2.6万人,到达陕北时,闽西儿女仅存2000多人,在长征中每一华里就有一位闽西儿女倒下。在新四军1万多人中,闽西儿女有近3000余人,占四分之一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闽西儿女均作出了突出贡献,数万闽西儿女血洒中华。据建国后不完全统计,在革命战争中,闽西地区为革命牺牲的群众有16.6万人,全部被毁灭的村庄有539个,被烧毁倒塌的房屋达11.6万间,被国民党反动派迫害致死的群众计16.7万人,被灭绝的近4万户。闽西为中国革命牺牲的在册烈士有2.37万人,占福建全省烈士总数的一半。闽西长期坚持革命的基点村有1163个。在革命战争年代,英勇的闽西儿女用生命为共产党点赞,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

    (作者为中共龙岩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古田干部学院副院长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