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理论视野
永远的丰碑
2014-03-3109:06:00来源:作者: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 龙岩市政协文史与学习委,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

“在革命战争年代,闽西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 2010年2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闽西时的讲话。

闽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央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块彪炳史册、光照千秋的革命圣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此后,闽西人民跟随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坚持革命斗争20余年,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铸就了永远的丰碑。

闽西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地

古田会议决议是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古田会议开创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成功之路;毛泽东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在闽西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开辟出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古田会议前后初步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闽西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地。

1、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思想的形成

如何建设长期处在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下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党和军队,使之成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和人民军队,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也是国际共运史上前所未遇的崭新课题。

1929年12月28-29日,在上杭古田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著名的古田会议,成功地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党和人民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会议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中心内容就是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建设无产阶级的政党和人民军队。关于党的建设,古田会议探索出一条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功之路,“决议使红军肃清旧式军队的影响,完全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同志……大家看看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的决议就可以了解”。关于军队建设,古田会议规定了人民军队的为人民服务宗旨、无产阶级性质和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等三大任务,提出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等一系列重要原则。古田会议标志着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军魂的正式确立。古田会议还确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树立了开展党内思想斗争的良好典范,这在党的建设史上是一个重要创举,对党的建设是一个重要贡献。《古田会议决议》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一块重要基石。

古田会议精神经过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心培育,历经革命的风雨锤炼,不管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任何时期,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古田会议决议》是个宝,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抓党的建设,抓军队建设,抓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按古田会议精神去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古田会议强调要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这个精神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后来,他更加明确地指出:“古田会议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强调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要经常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对我们党的建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道路问题,事关中国革命的兴衰成败。中国共产党人寻找革命新道路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自觉的,而是在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反抗就要灭亡的危急情况下被迫进行的。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在1927年8月至1929年间,党领导的近百次大小起义中,大都是以攻占城市为目标的。而毛泽东则第一个提出了“上山”的思想,创建了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同时他善于不断总结经验,从理论上探讨中国革命的道路。他在井冈山所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的决议和报告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理论。1929年,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闽西,尤其是两次入闽,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推动着毛泽东对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产生了理论上的飞跃。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解决了农村环境中,党员绝大多数是农民的条件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进性这一开辟革命新道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清除了流寇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作出了重大贡献。古田会议后5天,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进一步批评了党内普遍存在的主张流动游击,忽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城市中心思想,阐明了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强调了它对夺取全国政权的意义,这表明在毛泽东的认识中农村中心思想已经形成。以农村为中心这个核心问题的解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出来了。

1944年,周恩来在《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中曾这样评论:1928年党的六大的时候“关于要重视乡村工作、在农村里搞武装割据的重要与可能等问题,毛泽东同志是认识到了的,而‘六大’则没有认识。但是,关于把工作中心放在乡村,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来领导农民游击战争,我认为当时毛泽东同志也还没有这些思想,他也还是认为要以城市为中心的。开始他还主张在闽浙赣边创造苏区来影响城市工作,配合城市工作,到给林彪的信中才明确提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认为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中国革命独创性道路的开辟和新理论的提出,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又一块“基石”。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

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共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这时,在艰难中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毛泽东,同这种错误倾向进行了抵制和斗争。

1929年春夏,红四军在赣南、闽西取得一系列军事斗争胜利的同时,在红四军党内,以至前敌委员会委员之间,对如何建设红军和根据地等问题产生了争论。毛泽东认为,红四军内部的争论,实际是思想路线之争。他在1929年6月14日给林彪的信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思想路线”的概念,认为要化解红四军内部的争论,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的不正确思想。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提出对不正确的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要“对党员作正确路线的教育”。为了纠正红四军党内业已存在的主观主义错误,他提出了三个具体的办法,即“(一)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二)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三)党内批评要防止主观武断和批评庸俗化,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这三个具体办法的提出,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已经初步形成。与此同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这是实事求是的成果。所以,邓小平后来评价说:“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用农村包围城市。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能提出和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能把中国革命搞成功吗?”

1930年5月,毛泽东在进行寻乌调查的同一个月,写出了他的名作《反对本本主义》(原题为《调查工作》),这篇由中共闽西特委刻印出版,1957年在上杭县茶地找到的重要著作,从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共产党人应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反对保守的本本主义的思想路线。《反对本本主义》一文鲜明表达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根本观点,表明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已略具雏形。

此外,在闽西活动时期,毛泽东还深入永定、长汀、上杭等地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后,写成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才溪乡调查》等光辉著作。

通过在闽西的具体革命实践,毛泽东站在夺取革命胜利的历史高度,对中国革命道路,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统一战线,党的思想路线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作了理论上的概括,闽西为这些思想理论的形成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没有闽西,或许就没有红四军的生存与发展,也就没有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热土。没有闽西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也就没有红四军的发展壮大,毛泽东思想也就失去了实践基础。正是因为有了闽西这块红土地,毛泽东才有可能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初步形成毛泽东思想。土地革命时期闽西辉煌的革命历史充分证明,闽西当之无愧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地。

     闽西是中共学习治国理政的实践基地,

            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

闽西独特的革命基础为红四军入闽开辟新的根据地,进而掀起土地革命的高潮创造了良好条件,闽西成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为中央苏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闽西成为中央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闽西是中共学习治国理政的实践基地,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

1、闽西为红四军入闽创造了良好条件

1926年夏,闽西第一个党组织在永定建立,至1928年初,闽西各县均建立了党的支部或县委。1928年6月,邓子恢、张鼎丞等闽西共产党员先后领导了龙岩后田、平和长乐、上杭蛟洋和永定等闽西四大暴动,闽西掀起了土地革命斗争的第一次高潮。在红四军入闽前,闽西已具有良好的党和群众基础,有多次武装起义斗争的经验。闽西的革命斗争形势,为红四军入闽创造了条件。

闽西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汀江航运发达,为以后红四军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也为后来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奠定基础。同时,闽西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具有易守难攻之战略优势,便于开展游击战争。加上地处偏僻,国民党统治力量相对薄弱,有利于红军的发展。

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转战闽西,首战占领长汀,并在长汀首先绘制了创建中央苏区的蓝图;随后又第二次入闽,制定闽西七县游击计划,至1929年9月,红四军打下上杭城后,闽西红色区域连成一片,成为继井冈山之后全国最大的红色根据地之一。1930年3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标志着闽西苏区正式形成;1931年4月,中央决定将闽西苏区划入中央苏区。闽西中央苏区的范围,包括永定、龙岩(今新罗区)、长汀、上杭、连城、武平、漳平、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县)、平和、诏安、大埔等10余县,它的疆土、人口都占整个中央苏区的一半。闽西占据了中央苏区的半壁江山,成为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后来,闽西苏区逐渐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后方基地和东南屏障,它在抵御和牵制福建、广东方向的敌人,配合中央主力红军开展反“围剿”战争以及捍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的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2、制定土地革命政纲,建设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

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在确定和完善党的土地革命政纲的过程中,闽西苏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28年6月,永定暴动后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乡为单位、抽多补少等土地分配政策,并进行了土地分配的尝试。1929年7月,在毛泽东的亲自指导下,中共闽西“一大”通过了由邓子恢起草、毛泽东修改的《政治决议案》和《土地问题决议案》,确立了对各阶级的政策和“抽多补少”的分配土地的原则。1930年6月,毛泽东在长汀的南阳(今属上杭)主持召开了中共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即南阳会议),会议通过的《富农问题》的决议中又作出了关于“抽肥补瘦”的决定。这些正确的土地政策,在闽西苏区得到了有效落实,约有80多万贫苦农民得到了土地。闽西土地革命斗争的经验和成果,对其他革命根据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堪称当时中国土地革命的典范。

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促进了闽西苏区经济的繁荣。在发展苏区经济过程中,闽西苏区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由于战争,闽西苏区劳力不足,耕牛和劳动工具缺乏,劳动互助社和耕牛合作社迅速发展起来。1931年夏收期间,上杭县才溪乡创办的劳动互助社,是中央苏区第一个劳动互助组织,成为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最早发源地。1932年以后,闽西苏区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逐渐推广到整个中央苏区。

闽西苏区党和政府制定并采取了发展农业生产、鼓励啇品贸易、统一金融、发展国营经济、保护私营手工业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苏区经济的发展。19305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公布了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商人条例的决议案》,在鼓励发展商贸的同时,制约了不法商人投机和破坏市场的行为。19307月,闽西苏区创办了笫一个粮食调剂局,是中央苏区范围内的笫一个公营商业企业,随后这一做法推广到整个中央苏区。同年11月,闽西苏区创办了闽西工农银行,成为中央苏区第一所正式银行。随后又在各县设立了分行,发行了自行印制的纸币。闽西工农银行后来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的基础,在苏区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闽西苏区致力发展各种成分的经济。作为赣南、闽西各县物资集散地的汀州,当年的手工业、公营工业占了整个中央苏区的一半,这里交通方便,商店林立,市场繁荣,被誉为“红色小上海”。周恩来曾经称赞道:“汀州的繁盛,简直为全国苏区之冠”。闽西苏区的宁化,大力发展农业经济,被誉为中央苏区的“乌克兰”。闽西苏区经济建设成绩显著,使这里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

当年,闽西苏区人民倾其所有支援革命战争。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闽西苏区支援红军共收集的粮食就有12万担之多。

3、探索民主新政,致力发展社会事业

闽西苏区是中共较早进行建政实践的地方,为全国苏区的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

在政权建设中,闽西苏区创造了许多的第一。其中,1929年3月在红四军帮助下成立的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是红四军下井冈山以来,在赣南、闽西创建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1930年2月,闽西苏维埃政府筹备处颁发的《闽西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代表选举条例》规定:凡在闽西赤色政权所及地方,年满16岁以上的劳动男女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种由群众大会选举代表,经初选、复选、县或相当于县级单位三选后选出代表的选举方式,有效地维护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毛泽东在全国“二苏大”的工作报告中,高度赞扬这一制度,认为:“苏维埃依靠这一制度,同广大民众结合起来,他就使苏维埃成为最能发扬民众创造力的机关;使苏维埃成为最能动员民众以适应国内战争适应革命建设的机关,这也是历史上无论什么政府所做不到的”。

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了《苏维埃政权组织法》、《土地法》、《山林法》、《工会法》、《婚姻法》、《劳动法》及《借贷条例》、《优待士兵条例》、《商人条例》、《取谛牙人条例》、《取谛纸币条例》、《保护青年妇女条例》、《保护老弱残废条例》、《合作条例》、《裁判条例》、《暂行税制条例》等共计6部大法10项条例。这是中共创建苏区过程中最早制定的较完备的法律,为后来全国苏区政权建设提供了范本。闽西苏区在民主制度建设和实际工作中,进行了许多的探索与创新,积累了初步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的最先尝试。我党的早期领导人恽代英在《闽西苏维埃的过去和将来》一文中,曾对闽西苏区局部执政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他称赞闽西苏维埃区域成为“夜不闭户,行不裹粮”的天下,成了独树一帜的“另一个世界”;认为闽西苏区在政权建设中体现了执政为民、民主执政的理念,他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和意见,对当时全国苏维埃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央苏区主要组成部分的闽西苏区,在苏维埃基层组织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率先通过民主选举,于1932年3月在长汀成立福建省级苏维埃政权,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重要支撑。闽西苏区各级苏维埃政府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这块红土地上创造出的上杭县才溪这个“中央苏区的模范区、模范乡”就是一个先进典型。毛泽东在《才溪乡调查》中称赞:“才溪乡在成年青年男子群众都出来当红军做工作后,生产超过了以前百分之十,……群众生活改善到百分之百以上”的奇迹。随后,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大力推广了才溪的经验,号召全苏区要创造出几千个象才溪乡这样的“全中国胜利的坚强的前进阵地”。

闽西苏区重视苏维埃社会各项建设事业,创造出许多对于中央苏区建设至关重要的成就,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交通事业方面,从上海中共中央机关通往中央苏区的红色地下交通线是在闽西工农通讯社基础上建立,并主要经由闽西苏区而后到达红都瑞金的。这条红色交通线对于沟通在上海的党中央与中央苏区的联系、护送重要干部、运送苏区紧缺物资以及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邮政事业方面,苏区赤色邮政起始于闽西。最早的闽西赤色邮政是红四军入闽时带来的红军武装通讯社,在接收国民党永定邮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毛泽东、朱德曾经命令“保护邮局,照常转递”。赤色邮政电讯事业的发展,保证了闽西苏区与红都瑞金的联系。

文化教育事业方面,红军在闽西创办了第一所夜校——新泉妇女夜校,中央苏区正规的红军学校来源于闽西红军学校。红军通过在闽西建立各类学校快速培养了上千名军事干部和技术人员。闽西苏区印刷业发达,其中,1929年7月,红四军在闽西创办的铅印刊物《浪花》,这是人民军队历史上的第一张军报;闽西苏维埃政府于1931年春创办了中央苏区最早一家出版发行机构——闽西列宁书局;此外,《青年实话》、《苏区工人》等刊物也是在长汀印刷或创办的。

卫生事业方面,当时中央苏区的卫生人员主要是闽西苏区培养的。1931年底和1932年秋,先后在长汀创办了中央看护学校和红色医务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1933年2月,在毛泽东的动员下,最早为红军服务的、当时中央苏区设施最齐全的汀州福音医院,从长汀迁到瑞金后改名为中央红色医院,后改建为苏维埃国家医院。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称赞院长傅连暲是“苏区第一模范”。

       闽西是红军故乡、将帅摇篮

10万闽西儿女参加红军,在发展壮大红四军的同时,先后创建了5个军;在峥嵘岁月里,有5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共和国众多将帅都在闽西战斗生活过;从战火中走出来的闽西儿女,有4位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71位成为开国将军。闽西是红军故乡、将帅摇篮。

1、闽西是红军的故乡

当年,闽西人民为了保卫翻身解放的革命果实,保卫苏维埃政权,保卫和发展红色区域而踊跃参军参战。在扩红运动中,到处出现了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争当红军或父子同当红军的动人情景。上杭才溪乡15-55岁的青壮年男子,有80%以上参加红军。

在整个苏区时期,闽西有10万儿女参加红军,在发展壮大红四军的同时,先后创建了红九军(后改为红十二军)、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新十二军、红十九军等五个军。

闽西是全国较早、福建最早创建红军的地方。早在1928年7月初,永定农民武装暴动后,张鼎丞、邓子恢等就从参加暴动的队伍中挑选出200余人组成红军营。随后,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又将各县的暴动武装编成闽西红军第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等三个团。

闽西在红军的建设史上地位特殊,全国影响最大的红四军于1929年3月在闽西的长汀首次统一着装,首次发军饷,至1929年9月打下上杭城后,红四军已由1929年初离开井冈山时的3600余人扩充至7000余人,壮大了一倍。

1930年3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将各县的赤卫团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邓伟任军长。同年4月下旬,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九军改称红十二军,邓毅刚任军长,全军辖6个团。6月中旬,在汀州整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红十二军编入红一军团。

1930年5月,闽西各县赤卫队、游击队组成闽西红二十军,全军辖5个纵队和2个游击武装。

1930年6月,根据红一军团前委决定,将原闽西地方武装改编的红四军第四纵队、红十二军第一纵队和部分地方武装合编为闽西红二十一军,胡少海任军长。

1930年11月,闽西总行委、红二十一军军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把二十军、二十一军合编为新十二军,贺沈洋任代军长。全军辖3个团10个营。1931年9月,红一军团第十二军与闽西新十二军在汀州会合,闽西的新十二军补充到红一军团第十二军。

1932年2月,中共闽粤赣省委在汀州成立福建军区,罗炳辉任司令员。1932年底分别成立闽西红军独立第八师、第九师、第十师,1933年3月6日,这三个师汇编成红十九军,叶剑英任军长。这是后来红军长征湘江战役中英勇殿后的红三十四师的前身。

在抗日战争时期,闽西南红军游击队2600余人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占了新四军9000人数的近1/3,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谭震林。这支部队于3月开赴苏皖前线抗日。解放战争时期,闽西人民革命武装又先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总队闽西支队、闽粤赣边纵队第一支队。闽西对人民军队的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因而成为红军名副其实的故乡。

2、闽西是共和国领导人和将帅锻炼成长的摇篮

闽西是无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著名将领锻炼成长的摇篮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二代领导集体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5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建国后授衔的10位元帅中的9位、10位大将中的8位、57位上将中的33位、177位中将中的113位以及众多少将都曾在闽西进行革命实践和战斗过。此外,中共的许多著名将领,如叶挺、左权、彭雪枫、罗炳辉等都曾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身影。这里还洒下了瞿秋白、何叔衡等中共元老和胡少海、刘安恭、王良、许卓等著名红军将领的鲜血。

伟人光辉的一生中,同闽西苏区的革命斗争紧密相连,同闽西人民心连心,足迹踏遍闽西的山山水水。

毛泽东,从1929年开始,先后6次来到闽西,领导军民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央苏区。正是在闽西这块土地上,毛泽东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闽西成为毛泽东人生道路中既历经沉浮而又极其光辉的一页。

周恩来, 3次来到闽西,指导闽西的革命斗争,为闽西土地革命的兴起、为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和中央苏区的巩固、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刘少奇,曾多次来到闽西,指导闽西苏区工人运动。1934年7月,在第五次反“围剿”的紧急关头,临危受命,出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领导、组织军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反“围剿”斗争。

朱德,前后5次来到闽西,率领红军驰骋闽西大地,指挥了首战长岭寨、三打龙岩、攻占“铁上杭”、出击闽中等许多著名战役、战斗。在闽西期间,参与在赣南闽西创建中央苏区的战略决策;与毛泽东、陈毅一起主持召开著名的古田会议。

邓小平, 1931年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从上海经红色地下交通线进入闽西苏区,先后在永定虎岗、上杭白砂、长汀南阳、河田等地停留了数月,进行社会调查,指导革命斗争。

此外,胡耀邦、杨尚昆、董必武、叶剑英、邓颖超、陈云、陆定一、林伯渠、项英、谭震林、王稼祥、任弼时、江华、郭沫若、康克清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众多将帅都曾在闽西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他们为闽西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在闽西人民的心中。

3、闽西儿女战斗在中华大地

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参加革命军队的闽西儿女奋战在祖国大地。在中央主力红军86000多人的长征队伍中,有近3万的闽西儿女。他们在征途中担负着前锋殿后、政工后勤、侦察救护等特殊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血战湘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攻占天险腊子口等战斗中屡建奇功。由原闽西独立第八、九、十师改编红五军团的三十四师6000余人,在长征中担任中央红军强渡湘江的后卫,大部分将士血染湘江,英勇战死。由原闽西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改编的红九军团第二十二师2000余人,在甘肃高台战斗中,大部分壮烈牺牲。随同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闽西女红军吴富莲、邓六金、谢小梅,为红军长征谱写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篇章。到达陕北时,参加长征的闽西儿女仅剩下2000余人。可以说,红军长征每走一里路就牺牲一名闽西人,这是何等的代价、何等的壮烈。在抗日战争中,闽西子弟兵近5000人编入八路军、新四军,他们战斗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热血洒遍了全国各个抗日战场,仅在皖南事变和塘马战斗中,闽西籍将士就牺牲了近1500人。担任山东战时工作推动委员会副主任的陈明、新四军十六旅政委的廖海涛、二支队政治部主任的罗化成等烈士是抗战为国捐躯的杰出代表。在解放战争中,数千闽西儿女,高举人民解放大旗,鏖战华北、浴血东北,逐鹿中原、经略华中,驰骋华东、奋战华南,进军大西北、解放大西南……战斗足迹踏遍华夏大地,他们在苏中大捷、保卫延安、临汾攻坚以及平津等战役战斗中尽显神威。在战火中倒下了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元寿、第三野战军师长伍上同等许许多多闽西籍英烈,换来了人民的解放。而今,陈明、张元寿等英烈还长眠在山东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内……

血与火的洗礼,铸造出一代英豪。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锤炼,从这里走出了邓子恢、张鼎丞、陈丕显、杨成武4位闽西籍党和国家领导人,杨成武、刘亚楼2位上将,刘忠、张南生、陈仁麒、罗元发、罗舜初、袁子钦、傅连暲等7位中将,王集成等62位少将,81位省(部、军)级领导干部。他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祖国繁荣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是闽西人民的骄傲。

            闽西是红旗不倒的革命堡垒

闽西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创建并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据点;闽西人民坚持革命斗争20余年,赢得了“红旗不倒”的光荣赞誉;闽西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付出了巨大牺牲。闽西是红旗不倒的革命堡垒。

1、艰苦卓绝保红旗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撤离赣南、闽西开始长征。闽西的长汀、宁化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此后,闽西进入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

中央主力红军转移后,闽西苏区全境沦陷。国民党军队占领闽西苏区以后,进行了疯狂的报复,闽西有4000余户群众被杀绝,500多个村庄被毁掉。在敌人“清剿”区内,“闾阁不见炊烟,四野但闻鬼哭”,昔日繁荣的苏区,顿时成为瓦砾废墟、人烟稀少的白色恐怖世界。

面对急剧变化的局势,从赣南中央苏区突围回闽西的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组成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坚决摒弃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红八团、红九团及各县地方武装,紧密依靠人民群众,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同三十五倍于我的强大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在危难中保存并发展了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开辟了大片的游击根据地,保持了中国革命的战略支点,取得了与红军长征相辉映的伟大胜利。

闽西游击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游击队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的主要区域之一。闽西游击区开展的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毛泽东同志曾赞扬道:“你们三年的苦斗有很大的功绩”,“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和发展了部队,保留了20万亩土地,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的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这是对闽西三年游击战争最好的评价。

2、红旗不倒迎解放

经历过三年苦斗的原闽西中央苏区游击健儿共2600余人,背负着民族的大义,经过艰苦的国共和谈,于1938年春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开赴苏皖抗日前线作战。

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后,闽西地方党组织在方方、魏金水等人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坚持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工作方针,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一次又一次的反共逆流,保存与发展了党组织,保存了大片老游击根据地。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特别是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抗日后,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情况下,闽西党组织领导广大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保田斗争,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企图全面恢复封建业权的种种阴谋,使龙岩、上杭、永定等县仍有20余万亩的土地一直保留在农民手中,直到全国解放,创造了中国农运史上的奇迹。

解放战争时期,闽西地区的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不断壮大地方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在强大的攻势下,闽西国民党政权迅速分化瓦解,一部分军政人员率部起义,至1949年11月闽西全境解放。

在长达20多年的革命年代里,闽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奋战。在这里,有存在着20余年的党的省、地、县领导机关和1928年武装暴动时就建立起来的党支部;在这里,有14.6万人口的地区一直保存着20余万亩土地革命的果实,创造了全国绝无仅有的奇迹。由于整整坚持22年革命斗争,闽西因而赢得了“红旗不倒”的光荣赞誉,成为红旗不倒的革命堡垒。

3、闽西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巨大牺牲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闽西人民遭受国民党反动派“三光”政策的严重摧残,据建国后不完全统计,全区遭毁灭性摧残的村庄有539个,被烧毁房屋116934间,倒塌910722间,绝灭37724户,被抓群众26876人,被迫逃亡13306人,被杀害群众18005人,饥饿疫病死亡148074人,被抢耕牛35864头,土地荒芜155445亩。共有革命基点村610个。国民党对革命基点村的摧残尤为严重,如永定县岐岭乡18个村中毁灭的村庄就有7个,房屋全部烧光;西溪乡赤寨基点村,是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所在地,被移民18次,原有300多人,解放初只留下16人,到目前为止,才恢复到25户、112人;长汀县楼子坝基点村原有43户、143人、房屋63间,解放时只剩下一位80多岁的老太婆张雪妹住在一间破房子里。闽西人民没有被国民党的反动气焰所吓倒,在革命战争年代,闽西十多万人为中国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其中在册有名的烈士2.4万,许多闽西儿女成为无名英雄。

闽西是中国土地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地;闽西是红军的故乡、将帅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最初学习治国理政的实践基地;闽西是中央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闽西是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地,是中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区域,是中国革命在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新四军的摇篮;闽西是二十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堡垒。闽西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红色闽西,永载千秋。

闽西这片洒满革命先烈鲜血、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红土地,世代为党和人民所铭记。新中国成立以来,毛主席和党中央对原中央苏区一直念念不忘。1951年8月,毛主席派出以谢觉哉为团长的中央慰问团来到闽西原中央苏区,送来了“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亲笔题词。进入改革开放以来,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王兆国、刘云山、李瑞环、尉建行、曾庆红、吴官正等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闽西,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慰问和巨大关怀。2010年2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继1999年6月、2006年1月之后,第三次来到闽西视察,并对闽西老区发展再一次直接指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胡总书记对闽西老区,对老区人民和老区发展的关切、关注、关怀之情。胡锦涛总书记在龙岩考察期间,充分肯定了闽西老区对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和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并对闽西老区发展寄予殷切希望,他说:“在革命战争年代,闽西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帮助老区加快发展、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今后,我们将继续实施各项扶持政策,推动老区又好又快发展。”指出,“古田会议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福建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继承好、发扬好、运用好这一宝贵精神财富。”2011年12月和2012年1月,习近平同志对于长汀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连续两次作出重要批示,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习近平同志对闽西老区人民的深切关怀。当前,龙岩市上下正在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按照“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要求,不断把闽西老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闽西老区的明天一定建设得更加美好。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