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华夏大地,外强入侵,军阀混战。大江南北,经济凋敝,百姓困苦,民不聊生。独有中国共产党人生存的闽西、赣南苏区经济繁荣兴旺,人民扬眉吐气。事实确实如此,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辖区闽西苏区,在政权建设、军事斗争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社会经济出现一片繁荣景象:荒地得到大量开发,粮食产量大增,手工业、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迅速崛起,商业兴盛,都市繁华,人心安定,世世代代受剥削、受压迫的广大民众进发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其成就,不仅让敌手蒋介石集团吃惊,也令当时世界各种势力刮目相看。本文试图对当年闽西苏区经济繁荣的原因,作一番探讨,意在让今天的人们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土地革命调动了苏区潜在的巨大生产力
闽西地处福建西部山区,长期饱受“三座大山”压迫,封建生产关糸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加之国民党新军阀连年混战、忙于争夺地盘,不思发展社会生产,却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地方劣绅乘机兼并霸占土地,乡间地主盘剥名目繁多,黎民百姓苦不堪言。深受欺凌压榨的闽西人民热切盼望有出头之日。秋收起义、南昌起义使闽西人民看到了希望之星。泥腿子在知识人邓子恢、张鼎丞、郭滴人领头下开始起来闹革命,世代受富人欺辱压迫的贫苦人,终于操起大刀、长矛抗争,斗土壕、烧地契、废债约、分公偿,没收地主豪绅土地,废除苛捐杂税,建立区乡苏维埃政府,成立游击队、赤卫队,拉开了福建土地革命的序幕。
1、农民得到赖以生存的土地,生产积极性大提高
政权建立后,张鼎丞、邓子恢根据中共福建省委的指示: 已经割据的各乡马上没收土地,重新分配土地。制定了《溪南里土地法》,使近两万多人的永定溪南地区贫苦农民首次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红四军三克龙岩后,摧毁地方反动势力,依据党的任务:充分发动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毛泽东、朱德、陈毅签署发布了《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公告》,广泛宣传党的土地政策,轰轰烈烈展开土地革命。闽西苏区纵横三百多里大地上,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抽多补少”为核心的东肖后田分地法迅速在闽西推广。“龙岩永定等赤色区域里,地契烧完了,田分了,谷子收起来了,前后不到两个月时间,闽西苏区六十多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实现了千百年的梦想。岩、杭、永、武、汀、连六县的广大地区到处蓬勃起来,形成几百里赤色版图,这完全证明党的土地政纲的正确。”此后,中共闽西持委及时制定《土地问题决议案》,对田地、山林、耕牛、房屋的分配作了具体的规定,给农民颁发了土地证,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极大地调动了乡村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翻身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勤劳耕耘,兴修水利。当年,粮食普遍丰收,“农民家里塞满了谷堆子,都愁没有谷仓存储,这里可以想见,农民是何等的心满意足。”苏区城乡,田无荒土、野无游民、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此乃土地革命之伟大成果。
2、正确吸取各地土地革命经验,不断完善土地革命政策,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根据闽西土地70%控制在地主富农手里,农民只拥有20%多的土地的实际情况,为完善土地革命政策,1929年7月,在上杭蛟阳文昌阁召开中共闽西一大,毛泽东、谭震林、张鼎丞、邓子恢等参加了会议,会议根据中共“六大”精神,吸收《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永定溪南里土地法》内容,针对苏区遇到的实际情况,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决议提出了更加符合实际的土地革命政策,内容包括:没收地主土豪的田地归农民协会,区别对待,重点打击大地主,对中小地主虽然没收其土地,但是不派款或过分打击,对富农不没收其土地,不派款,富农凡亲自参加劳动的,可以参加政权。对自耕的中农不作任何损失,对大小商人采取一般保护,不派款。这些政策,在闽西苏区土地革命中得到大部分贯彻,取到了良好的效应,缩小了打击面,有效调动了苏区民众各方面的积极性。
3、合理灵活的分田政策,缓解了贫富矛盾,有效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
中共闽西一大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总结溪南里土地法、东肖分田办法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比较符合现状的分田政策即:以乡为单位,将全乡农民原所有耕地,按现有人口分配,地主、富农、贫雇农各得同样一份田地,中农的土地基本不动,分配方法是按“抽多补少”原则,不打乱平分。这一政策的实施,广大贫雇农得到应有土地,他们从内心感谢党,以前所未有的干劲投入生产和支援红军。中农利益得到照顾,他们同样积极支持革命,地主富农一视同仁,分田给了他们出路,许多开明地主富农纷纷倾向革命。上述分田政策,大大缓解了苏区地主与农民、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矛盾,有效调动了各阶层的生产热情,壮大了革命力量。实践证明,分田之后,苏区粮食产量大增,大部分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明显改善,各种矛盾缓解,苏区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然而,上述土地政策实施不久,又遇到新的问题,“抽多补少”原则,忽视了田地质量肥瘦、优劣,很大部分中小地主富农,把好田留给了自己,抽出的田地大都瘦脊,贫苦农民得到这部分土地后,虽精耕细作,仍产量不高,这直接影响贫雇农的情绪和生产积极性, 乡间矛盾又开始突出。中共闽西特委、闽西苏维埃政府领导邓子恢、张鼎丞、郭滴人迅速到各区乡调查,在“抽多补少”的基础上提出了“抽肥补瘦”的原则,达到各人分得土地,不仅数量上基本均平,质量上也基本均平。这种做法深受广大贫苦农民的欢迎,随后在整个闽西苏区推广。1930年南阳会议,毛泽东同志对“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分田原则给以高度评价,赞扬说“闽西土地解决办法最好”。许多史书称:对完善和丰富土地政策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正确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
实事求是的土地政策为苏区经济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发展经济还得益于正确的经济指导思想。苏区分田后,各苏维埃政权贯彻发展经济、支援军事斗争、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指导思想,经济一度出现红红火火的局面。1931底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影响,加上国民党封锁、围剿,苏区经济遇到困难,部分地区甚至发生饥荒.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毛泽东同志支持下及时纠正经济政策上的偏差。毛泽东主持召开人民委员会常委会,决定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增设国民经济部。会议指出,目前任务是把土地革命激发起来的群众积极性,组织到大规模的经济战线上来。32年8月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全面阐述了开展经济建设对于支援革命战争、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工农联盟的重大意义,批评了把两者割裂开来及强调一方的“左倾”错误,号召:全苏区劳苦大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保障革命战争的物质需要。此后,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运动在中央苏区、闽西苏区开展起来。为更有针对性地指导生产建设、政权建设,毛泽东亲自到兴国县的长冈乡、上杭县的才溪乡进行详细的调查,写下了著名的《我们的经济政策》、和《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系统阐述了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政策、任务。指出“我们的经济政策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和必要的经济方面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此后,苏区的经济建设便在这一正确的经济思想指导下有序展开。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战争与经济建设的辨证统一
毛泽东认为,革命战争是当前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是为着它的,是服从于它的。同时又指出:只有开展经济建设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获得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开展军事进攻,给敌人围剿以有力打击。毛泽东认为,经济建设和苏区其它工作是相辅相成而又互相促进的,经济建设不仅支持革命战争,而且是进行政治、文化等建设的物质基础。按照毛泽东这一思想,苏区政权以军事斗争、政权建设为主任务,游击队、赤卫队战时打仗、闲时务农,年轻人踊跃参军参战,中老年人和妇女积极生产,军事生产两不误。
2、农业首位与协调发展的策略
毛泽东经过长期的农村调查研究后认为:苏区经济是农业经济,农业生产‘关系军队和人民的生活、工业生产的原料商业贸易的物质基础雪农业经济发展好与坏,决定着苏区经济建设的成败。他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一文中指出:“在目前条件下,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因此,苏维埃政府首先的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用一切办法调动群众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同时毛泽东又强调,其它经济部门协调发展,主张力所能及发展工业,对外贸易。合作社、金融事业。依照毛泽东这一经济思想,苏区普遍重视农业生产,保证粮食供给,尽力发展如:钨砂、煤、农具、黄烟、布匹、药材、木材等加工工业,同时在国民经济部中设立对外贸易局,具体负责将苏区谷、米、铁砂、木材输往白区,把白区布匹、洋油、食盐购进苏区。
3、经济建设与改善农民生活并举
在发展苏区经济的同时,毛泽东特别注重关心改善群众生活,给老百姓以切身利益,他强调: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使我们的群众都得到生活上的相当的满足,而更加高兴地去当红军,去做革命工作,“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是我党的两大任务。”他还提醒苏区干部,要得到群众的真正拥护,就要关心群众痛痒,要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苏区政府认真贯彻这一思想,一方面分田给农民,鼓励群众的生产热情,另一方面及时解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吃饭穿衣、住房、柴米油盐、婚姻、疾病、丧葬苏区政府都给予关注。才溪乡十有八九个男人都当红军去了,田地怎么耕,政府发动成立互助合作解决,赤卫队、游击队利用战争间隙,突击帮助红军家属和无劳力户。一户农民房子被烧了,乡里发动大家捐助,一地灾荒,政府及时调邻县粮食支援,使群众内心感到:共产党好、苏维埃政府好。
4、符合实际的管理思想
苏区经济之所以健康发展,除了有毛泽东正确的经济思想指导外,许多早期党的领导人的经济管理思想也起了重大作用。比如:刘少奇的劳资关糸理论,公私营企业关系理论,公营企业厂长负责制管理思想;张闻天的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理论,鼓励流通理论;邓子恢的互助合作思想,严格劳动纪律主张等。
三、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思路和生产经营方式
从1929年红四军入闽至1934年主力红军离开赣南闽西,闽西苏区政府总能根据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及闽西人少地多、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特点制定符合县情乡情的发展思路。
主次分明。在总体发展思路上,始终坚持把关系军队供给,人民生计的农业放在第一位,自始至终在政策、资金、措施上倾斜支持粮食生产,亦适量发展供给军需民用的工业、手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事业等。在工业发展规模数量上,则以工农割据、军事斗争为第一需要,重点投资军用工业,如枪炮厂、被服厂、斗笠厂、卫生药品厂。但也量力而行,逐步投资制糖、造纸、硝盐、农具等民用企业。
因地制宜在中央临时政府国民经济部指导下,各地苏区能因地、因时、因条件不同发展自己的特点经济。上杭、龙岩、武平地处偏僻山区,重点发展农业经济及以竹木加工为主的民用工业,长汀、瑞金处在苏区中心腹地,交通信息相对发达,偏重发展军用工业、商业贸易。
方式灵活。为保障复杂多变的战争需求,保证我党控制的广大苏区人民生产生活,我党领导人借鉴国统区一些做法,允许资本主义私营经济适量发展,尤其是在发展工业、手工业、金融、商业诸方面采取了比较灵活、宽松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方式,明确提出:公营保供给,私营为民生,鼓励个体发展的总思路。最有特色的是创造性地建立劳动合作社、生产合作社、手工合作社、消费合作社、商业合作社等自愿结合的经济实体,这些实体在克服艰难危机,打破敌人封锁,繁荣苏区经济各方面发挥了别的政策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四、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切实到位的扶持措施
苏区经济能平稳持续发展,并达到高度繁荣,与各级苏维埃政府正确贯彻中央临时政府制定的发展经济政策和扶持措施有关。
1、鼓励、保护生产的政策
平抑粮价,保护农业。 1929年苏区粮食普遍丰收,但因流通渠道不畅,造成米价大跌,谷贱伤农,出现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现象,加之,一些不法商人屯积居奇,严重打击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苏区政府立即组织对策,成立粮食调剂局,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富商的粮食,然后再九折买回给农民,并采用进出口调剂。此项政策有力打击了富农奸商,大大稳定苏区人心。
奖励垦荒、奖励增产。1929年11月中共闽西一大制定了一系列奖励生产的办法。一是奖励垦荒,规定:凡开垦荒地者六年之内不收地租,十年之内任其使用,政府不收回。此项政策使汀东、宁化、上杭、及龙岩红坊大量荒地得到开发,扩大了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二是奖励增产,规定:改良产品、精耕细作粮食增产者,由政府酌情奖励。此项措施发生大的效应,1933年闽西苏区粮食普遍增产一到二成。
减免税收,扶贫济危。闽西苏区政府规定:雇农、持生活的酌情减免,孤儿寡母、属一律减免。工人一律免税,贫农征税后无法维残疾者按其情况适当减免,红军家
2、激励全面发展生产的措施
鼓励私人经济。1932年1月临时中央政府颁布《关于工商业投资暂时条例的决议》规定:矿山、森林和私人的产业,均可投资或承租,私人投资的工商业法律允许其营业自由。因之,苏区私人工商业如消费合作社,资金股份合作社等相继出现,成为发展苏区经济的重要补充。
允许雇工,调剂劳力。有些区乡参加红军人数多,劳力不足,苏区政府同意户与户之间自愿低价雇工,这样既保证了农事季节,又缓解了劳力矛盾。
允许一定程度的自由对外贸易。一是苏维埃政府在边区设立对外贸易局采办处,负责组织竹木烟等出口以及急需生活品的输入。为充裕苏区,方便群众,政府规定了贸易奖励措施:凡从苏区出口谷、米、豆、木者;进口洋油、医药器具、火柴者一律减半上税。此措施有效促进了流通,繁荣了市场。
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一开始就主张解放妇女,倡导男女平等。分地时,男人女人、男童女童同样对待;公营企业男女同工同酬。红色小上海长汀,中央苏区模范乡才溪随处可见女子与男儿一样从事各行各业。当时苏区人头脑中已经开始形成一个观念,只有分工不同,没有性别差异。“郎在前线打胜仗,妹在家乡种田忙”,妇女在苏区经济繁荣发展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正在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们,回望八十年前苏区繁荣景象,追忆、探讨其原因,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经验、教训、启迪。
作者单位: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