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传播 > 光辉历程
革命战争年代闽西的主要党组织
2013-12-3017:10:00来源:作者: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闽西地区党的组织从未间断,这里存在着20余年的党的省、地、县领导机关,它们是闽西人民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闽西就有一批知识分子受新思潮的影响,开始寻求革命真理,投身反帝反封建洪流。

闽西最早的共产党员,是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郑超麟(在莫斯科)、陈祖康(在法国)、林野(在广州黄埔军校)三位。1925年加入党组织的有梁德明(项与年)、谢秉琼。闽西的共产党员大致来自厦门、广州和上海、武汉等地区。来自厦门的有李觉民、林心尧、陈正、阮山、杨世宁、谢景德、张旭高、曾牧村、蓝为仁、卢肇西等人。他们在厦门集美学校读书或工作期间加入共产党组织。来自广州的主要是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其中第五届学员有赖玉珊、赖秋实,第六届学员有郭滴人、朱积垒、李联星、陈庆隆、胡永东、王奎福、温家福、朱文昭等人。此外,1926年,赖连璋、江德贤等在武汉军事学校入党,邓子恢在江西崇义入党,胡轶寰在汕头入党,傅维钰、林俊在武汉入党,熊一鸥、陈明在上海入党。1927年,张鼎丞在大埔入党,张赤男在武汉入党,蓝鸿翔在汕头入党。上述在外地加入共产党组织的闽西知识青年,大多数受党组织派遣,陆续回乡进行革命活动。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根据会议关于在全国建立和加强党的组织,以适应革命大发展需要的精神,福建各地陆续开始了建立党组织的工作。1926年春,永定县湖雷籍进步青年阮山在厦门由中共广东区委特派员罗明及中共厦门大学支部书记罗杨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阮山任厦门党团特别支部干事会书记,5月任中共厦门总干事会书记。接着,根据中共厦门总干事会和中共汕头特委书记罗明的指示,阮山又和在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读书并于年初入党的永定籍青年林心尧一起,回到家乡永定开始了建党工作。他们联系上从广州农讲所第五期毕业的党员赖玉珊、赖秋实和从上海大学回乡的党员熊一鸥等5人,于同年夏在湖雷上南羊头村“万源楼”建立了中共永定支部,推选阮山为支部书记。这是闽西最早建立的党支部,隶属中共厦门特支总干事会领导。

 永定支部建立后,多次召开支部会议,讨论和研究了在全县开展革命活动,迎接北伐军入永及发展党员等事宜。通过边培养、边教育、边发展的方式,永定支部发展了一批党员。随着党组织的不断壮大,永定各地也开始了建立党组织的工作。不久,中共永定支部改称中共上南支部,成为湖雷人民革命斗争的坚强领导核心。湖雷人民从建立中共永定支部开始到全国解放,一直保存了党的组织,长期坚持革命斗争,红旗始终不倒。这里先后参加红军游击队的有1000多人,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有651人,解放后被评为革命基点村的有45个。在幸存的革命者中,有5人被授予了少将军衔,有10多人担任县团级以上领导职务。

1926年夏,中共永定支部成立,是闽西地区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开端。随后,相继成立了永定金丰支部、上杭支部、龙岩小组、武平小组等党的组织。闽西地方党组织的建立,揭开了闽西人民革命斗争的新篇章。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闽西国民党右派与地方反动势力互相勾结,在龙岩和上杭也发动了“四?一五”、“五?七”事变,使地方共产党组织受挫,共产党员惨遭杀害,革命力量受到摧残,斗争转入秘密活动。

 闽西各地共产党组织经受一场严峻的考验之后,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得到恢复和发展。1927年9月,南昌起义军进入长汀、上杭、永定、武平等县,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并帮助地方建立武装,开展革命斗争。1928年1月,永定、龙岩、上杭三县相继成立县委或临时县委,武平建立特支,党员总数达200余人。3月至6月,闽西地方党组织领导农民举行龙岩后田、平和长乐、上杭蛟洋、永定等暴动,掀起了闽西革命斗争的新高潮。7月15日,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在永定金砂古木督成立。此后,闽西地方党组织进一步发展,至1929年3月红四军入闽前,闽西地方党组织已建立永定、上杭、龙岩、长汀、武平等5个县委,基层支部遍布全区主要乡镇,有党员755人。1929年3月至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两次入闽,与闽西地方党组织和地方武装相结合,加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7月20日,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杭蛟洋召开,正式成立闽西特委。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成立闽西苏维埃政府。从此,全区统一了党政领导,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至1930年5月,闽西党组织得到较大发展,全区已有县委6个、区委53个、特支19个、支部546个,党员约1万人;苏维埃政权有县苏6个、区苏62个、乡苏557个。7月,中共闽西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接受和执行李立三“左”倾错误主张,随后将党团合并成立闽西总行动委员会,执行“左”的政策,使苏区工作造成很大损失。11月,恢复并改组中共闽西特委,停止执行李立三“左”倾错误。12月,成立中共闽粤赣边区特委,原闽西特委机关撤销,闽西苏区各县委直属闽粤赣边区特委领导。1931年6月,闽粤赣边区特委改为中共闽粤赣苏区临时省委;9月,赣南、闽西连成一片,闽西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3月,闽粤赣省委改为中共福建省委;全省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但是,由于受到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严重干扰,闽西革命根据地党的组织建设和地方政权、经济、文化建设遭到破坏,革命力量受到削弱。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闽西的地方干部、红军和游击队转入深山密林,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4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在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领导下,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1月,党的地方组织逐步恢复和建立,成立了龙岩、永定、上杭、岩南漳、岩永靖、永和靖、岩连宁、永埔等8个县的军政委员会,另有区委50余个,支部400个左右,党员3000余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于1937年10月成立中共闽粤赣边省委,撤销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此时,闽西地方党组织下辖的汀州工委、连城工委、龙岩县委、永杭县委、永和靖县委,由省委直接领导,有支部90个,党员3398人。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势下,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于1938年3月开赴皖南前线抗日。1938年6月,中共闽粤赣边省委改称为中共闽西南特委;1939年1月又改称为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3月,特委机关从龙岩迁往广东梅县后,为了便于领导闽西南党的组织,成立了中共闽西南分委。1940年冬,中共闽西南分委撤销。1941年1月,重新选举产生了中共闽西特委。同月,闽西国民党顽固派策划了“闽西事变”,闽西地方党组织被迫转移上山隐蔽活动。1942年6月,由于发生“南委事件”,形势恶化,南委机关撤退转移。10月,根据南委的指示,开展“勤职、勤学、勤交友”的三勤活动,并继续贯彻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将特委、县委委员会制改为特派员制,党员分散进入偏僻山区,开展生产自给运动。1943年10月,中共闽粤边委(下辖中共闽西特委等3个特委和大埔中心县委)作出“恢复武装自卫,解决经济困难”的决定后,闽西地方党组织逐步得到恢复,这时辖有永和埔、杭永、龙岩等县县委。

抗战胜利后,闽西地方党组织仍然贯彻执行分散隐蔽,向外发展,保存武装和干部的策略,坚持开展斗争。1946年6月,恢复重建中共闽西特委,下辖永定、龙岩、杭永三个县委和永埔、长汀、连城三个工作团。11月,为了加强对闽粤边区斗争的领导,成立中共闽粤边工作委员会。同时,闽西特委改称为中共闽西地委,管辖范围增加了岩永靖、杭岩两个工作团。1947年7月,恢复组建永和埔靖县委。1948年8月,闽粤边工委撤销,成立中共闽粤赣边区委员会。这时闽西地委下辖永定、龙岩、永和埔等三个县委和杭永工作团。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成立后,边纵和各县地方武装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解放一批乡镇。5月后,闽西国民党反动势力分化瓦解,部分军政人员率部宣布起义;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成立,边纵主力在各地武装的紧密配合下,痛歼南逃之敌,解放了闽西全境。这时,各县县委逐步恢复。1949年9月14日,经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批准,闽粤赣边区党委撤销,成立中共闽西、闽南地委,归属中共福建省委领导。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