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地情文化
闽西的汉剧
2021-04-0215:03:07来源:作者:

1617347095327131.jpg

闽西早期的戏剧艺术,始于明初的提线木偶戏。至于由演员出台表演的戏剧,就要数出现于清代的“乱弹”了。“乱弹”在闽西广为流传,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才称为“汉剧”。但因为它与湖北汉剧不尽相同,后来便正名为“闽西汉剧”。

汉剧刚在闽西出台之时,民间通称“外江戏”,显而易知是外地传入的。但它究竟源于何方何剧种?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不过,通过对闽西先民迁入路线的考证,以及从闽西汉剧的行当、唱腔、乐器等各方面的分析印证,它与湖南祁剧、江西东河戏渊源关系最为密切。

闽西客家先民是晋代由中原南徙,聚集于鄱阳湖后,经江西取道宁化入闽,尔后衍居闽西、粤东一带。这条路线,成为古代中州与南陲交往的主要通道之一,文化交流亦循此道。早在清初,湖南祁剧(也叫祁阳戏)就经由江西传入闽西。乾隆元年(1736年)寒食节,湖南祁剧“新喜堂”戏班,就曾由江西到宁化,在坊田乡池氏祠堂演出。随后有更多的戏班陆续到来。到了嘉庆年间(1796~1820年),闽西开始出现了本地的弹腔艺人,如连城县罗坊乡罗昌银从师湖南艺人陈春生。道光以后,龙岩县万安乡也相继出现了韩志安、韩仕昌、罗忠秀、罗纪藩等艺人,到了咸丰年间,闽西已有本地的乱弹戏班,如以永定县吴汝汝为班主的“梅花班”就是其中之一。

闽西的弹腔,与祁剧、东河戏同称“南路”(二黄)和“北路”(西皮)。乐器亦同称“四大件”:祁剧为祁胡、月琴、三弦、板胡;闽西的汉剧为头弦、月琴、三弦、琵琶。至于行当,祁剧分“四行”“九门头”;东河戏分“四行”“九角头”;而闽西则为“四门”“九行头”。

闽西汉剧的名艺人甚多,蔡迈三曾到印度、新加坡等国演出;张全镇则去过台湾献演《贵妃醉酒》;林南辉还到新加坡、泰国教戏。与粤东、闽南各地交流演出,更为频繁。

今日闽西,汉剧仍然广泛流传,成为人们喜爱的剧种。

(来源:《八闽掌故大全·艺文篇》熊寒江)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