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张雍耿革命故事
2017-09-1309:19:00来源:作者:林瑞荣

红军长征后,张雍耿留在闽西上杭一带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任红七支队特派员。1935年,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清剿”,游击队员们风餐露宿,吃野菜、野果,住草寮、山洞,张雍耿认真细致地做游击队员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鼓励大家发扬红军英勇奋斗的精神,度过了难关。

  1935年冬,全国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华北事变”,企图在侵占东三省之后继续吞并华北五省,且兵不血刃地盘踞了冀察两省。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国人民抗日救国运动迅速高涨。大敌当前,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反蒋”的口号,1936年1月1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上杭双髻山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决定在闽西南地区建立抗日讨蒋统一战线,并将闽西南红军游击队编成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划分三个作战分区,张雍耿所在的第七支队为第二作战分区,司令员简载文、政治委员黄火星。闽西南各地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广泛发动群众,提出减租减税、开展抗捐、抗抓壮丁等斗争,争取了地方部分土匪武装,成为抗日反蒋的力量之一。红军游击队在其控制区域活动、驻扎,开展工作。党和红军队伍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这时,由于国际国内矛盾急剧变化,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也更加激烈。1936年6月上旬,爆发了以陈济棠、李宗仁为首的粤系和桂系反对蒋介石统治的西南事变(也称“两广事变”),6月8日,两广部队以请缨抗战为名进兵湖南,蒋介石立刻调动大军南下。驻闽西南的国民党中央军也暂时中止了对闽西南红军游击队的第三期“清剿”,开赴广东讨伐陈济棠。

  蒋介石在平息了西南事变之后,又腾出手来对付红军和南方各省游击队,在闽西部署第四期“清剿”。9月间,驻闽西绥靖主任蒋鼎文由广东重返漳州,先后召集驻龙岩第三师师长李玉堂、独立三十七旅旅长陈德法、驻上杭第五十二师师长卢兴荣研讨“清剿”计划。随后,由蒋鼎文一手部署的第四期“清剿”全面展开。

  第三师李玉堂部由粤返闽首抵上杭,“驻剿”时间虽然不长,却倾“一师兵力,加上杭代的反动武装民团、壮丁队,进行惨无人道的烧杀、掳掠、奸淫,推行移民政策”。针对第三师和杭永反动派的毒辣手段、破坏阴谋,8月底9月初,新汀杭、杭代两县军政委员会分别发出“告工农群众书”,永东特区委发出《关于反对敌人烧杀移民政策指示》,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武装起来,毁灭炮楼土堡,粉碎保甲制度。8月,张雍耿所在的红七支队在上杭草鞋岭袭击敌第三师一个排,缴获轻机枪一挺和步枪多枝。此后红七支队一大队在溪口莲塘与敌激战,击毙敌官兵二三十人。10月,杭永游击队歼灭稔田歧坑炮楼守敌一个班。永东游击队亦袭击第六区岭下乡联保办事处,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坚持在岩连宁的红一、二支队,沉重打击了第三师“清剿”部队和地方反动武装,取得了一系列战斗胜利。岩南漳地区红军游击队,竭力抗击第三师“驻剿”部队,保护党组织和群众。岩永靖游击根据地的红三支队活动于漳龙公路沿线和岩永靖、岩南漳地区,与敌周旋,相机打击敌人。在永埔地区,红四、红五支队为了打破国民党军“清剿”,千方百计避其锋芒,保存有生力量。

  两三个月里,闽西红军游击队各部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不断打击、消灭前来“清剿”之敌,顽强抗击国民党军各师的进攻和对游击队根据地的残酷烧杀,取得了一系列战斗胜利。至10月间,国民党军大量调整防务,相互调动,敌第三师、第九师、第十师亦陆续撤出闽西南地区,敌第四期“清剿”遂告终结。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